都说仕途艰险,但在清朝却有人,从入仕到一品,都控制在10年以内

八方镜 2024-05-24 09:52:10

在清代,官场如战场,仕途升迁往往需要漫长的等待与磨砺。

然而,历史中总有例外,有那么几位人物,他们从入仕到晋升为一品大员,所用时间之短令人咋舌。

傅恒:乾隆帝的宠臣

18世纪中叶的清朝,正值乾隆帝在位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

然而,在这个看似太平盛世的背后,国内外形势依旧复杂多变,乾隆帝需要一批忠诚而有才干的臣子来辅佐自己,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在这样的情况下,傅恒逐渐走进了乾隆帝的视野。

傅恒出身满洲镶黄旗,他的家族富察氏,是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族,与皇室关系密切,家族成员多次与皇室联姻,这不仅巩固了家族的地位,也为傅恒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的傅恒,不仅学识渊博,更具备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乾隆五年(1740年),年仅十几岁的傅恒以三等侍卫的身份进入宫廷,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在宫廷中,傅恒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迅速崭露头角,得到了乾隆帝的赏识。乾隆帝对傅恒的才华和忠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开始赋予他更多的信任和重任。

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恒年仅二十六岁,便被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这可是个了不得的职位,相当于皇帝身边的贴身保镖头头。

他不仅负责皇帝的安全,还得时刻准备着为皇帝排忧解难。

四月,傅恒又一次升迁,他被提拔为协办大学士,同时还获得了太子太保的头衔,这可是对年轻官员极高的荣誉和信任。

紧接着在六月,傅恒又被任命为经筵讲官,负责给皇帝讲解经典,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还得有能言善辩的口才。

到了九月,傅恒的职责更加重大,他开始暂时管理川陕总督的事务,并很快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这可是正一品的大官,相当于朝廷中的高级顾问。

而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傅恒的官职更是达到了顶峰,他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同时还被晋封为一等忠勇公。

此时的傅恒,已经成为了乾隆帝的左膀右臂,肩负起了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任。

傅恒的晋升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在短短几年内,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官员成长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他的升迁,既得益于乾隆帝的绝对信任,也与他个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密不可分。

和珅:权倾朝野的巨贪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藉,为文生员。”——《清史稿》和珅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19岁的和珅在科举考试中落榜了,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仕途上的脚步。

十二月,他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接下来的几年,和珅的官职就像坐火箭一样,噌噌噌地往上升。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被补授为三等侍卫,后来又改成了黏杆处侍卫。

这职位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在当时,这可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保镖,重要得很。

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珅的官运更是一飞冲天。闰十月,他被提拔为乾清门侍卫,这可是守卫皇宫的重要职位。

十一月,他又成为了御前侍卫,兼任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这职位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地位崇高。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的官职再次高升。正月,他被授予户部右侍郎,这可是管理国家财政的要职。

三月,他开始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兼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这职位让他直接参与到了国家的核心决策中。

四月,他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他担任国史馆副总裁,这可是负责编纂国家历史的重任。

十二月,他又被赋予了总管内务府三旗事务的重任,同时被赐予紫禁城骑马的特权,这在当时可是极高的荣誉。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珅的官职再攀新高。他被提升为户部左侍郎,同时兼任署吏部右侍郎,这让他同时管理着国家的财政和人事。

十一月,他还兼任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这职位让他负责起了京城的治安。这一任命,不仅标志着和珅个人政治生涯的飞跃,也反映了乾隆帝对他的极度信任和倚重。

和珅从一个科举落榜的文生员,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的重臣,不可谓时也命也。

他在户部尚书任期之内,展现出了非凡的理财能力和政治手腕,他的政策有效地增加了国库收入,也为乾隆帝的多项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和珅的私欲也开始膨胀。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受贿,积累了巨额财富。

据载和珅在任期间,曾有官员上奏其贪腐行为,但乾隆帝出于对和珅的宠信,并未深究。和珅的贪腐行为,逐渐成为了朝中公开的秘密,但无人敢于直面其锋芒。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自己则成为太上皇。这一权力的转移,为和珅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嘉庆帝对和珅的贪腐行为早有耳闻,继位后不久,便开始秘密搜集和珅的罪证。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嘉庆帝随即下令逮捕和珅,抄没其家产。

《清史稿》记载:和珅家“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当铺、钱店资本十余万……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珍珠手串……”

据晚清学者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记载,和珅的家产之巨,简直难以想象。

正史中,他的财产显然没有超过上亿两白银,但薛福成的记载,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为震撼的数字——二亿三千万两!

这还不算完,这笔巨款还不全是现金现银,想想看,这得是多大一堆金银财宝啊。

而且,和珅的家底可不止这些。他名下有一百多处房产,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房产大亨。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一百多处房产中,有二十六处的估价就高达上亿两白银!这得是多豪华的豪宅啊,估计连门把手都是金子做的。

但和珅的财富还远不止房产和现金。他的收藏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古玩、玉器、珍珠、玛瑙、绸缎、貂皮、名贵药材……这些东西的数量之多,价值之高,简直难以估量。

可惜啊,查抄的时候秩序太乱,具体数字已经成了一个谜。最终和珅被判极刑,在狱中自尽,结束了他的一生。

和珅倒台后,嘉庆帝通过查处和珅,展示了自己反腐的决心,也为新君巩固权力提供了契机。

和珅案的查处,也暴露出清朝晚期官场的腐败问题,引发了对政治体制的反思和改革的呼声。这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对所有掌权者的警示。

林则徐:清廉刚正的名臣

林则徐,福建闽县人,他出生于福建的一个清贫教师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受到父亲严格而良好的教育。

林则徐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非常重视对他的培养,这也使得林则徐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14岁时,他考中了秀才,20岁时又考中了举人,这些成就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考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深造。在翰林院期间,他不仅饱读诗书,还开始接触并学习满文,这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翰林院的学习经历,让林则徐不仅在文学上有了深厚的造诣,更在政治和文化上具备了宽广的视野。

林则徐的仕途起步于地方官,他先后担任过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等职。在任期间,他以清廉、勤政、爱民著称,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林青天”。

他的清廉和勤政,使得他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望,成为了当时官员的楷模。尤其是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坚定立场,赢得了道光帝的信任。

19世纪初的清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家危机。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鸦片的泛滥不仅严重损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更导致大量银两外流,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清朝政府急需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能臣,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1837年,林则徐被道光帝任命为湖广总督,肩负起了禁烟的重任。

林则徐上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包括查封鸦片、打击走私、加强海防等。他的行动迅速而坚决,很快便在湖广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禁烟行动并非一帆风顺。林则徐的强硬立场引起了外国商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英国商人,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停止禁烟。

面对外部压力,林则徐毫不退缩,坚持禁烟政策。他的坚定立场和明智决策,最终赢得了道光帝的赞赏和信任。

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外部势力的干涉和内部腐败问题,最终未能彻底根除鸦片问题。

尽管如此,林则徐的名字和他的清廉形象,却永远铭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的事迹激励了后来的改革者,如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他们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来振兴中华。

林则徐的一生,成为了清朝晚期清廉政治的象征,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追求清廉和正义的典范。

曾国藩:晚清中兴的名将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与动荡,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外有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内有太平天国等民变的冲击,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出身湖南湘乡的翰林院编修,曾国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

晚清的动荡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打击,更带来了文化与思想上的冲击。国内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民众疾苦,社会动荡不安。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对清朝统治的严重威胁。群狼环伺之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

清道光六年(1826年),年仅十几岁的曾国藩参加了长沙府试,以第七名的成绩脱颖而出。

这位来自湖南湘乡的青年,自幼聪明好学,心怀壮志。他的才华和勤奋,让他在科举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考中进士,随后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了清朝的官僚体系。

从此,他的名字由曾子城改为曾国藩,一个将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

在翰林院的岁月里,曾国藩接受了更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官场教育。他不仅深入研习儒家经典,更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等领域,为自己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以庶常馆散馆授检讨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在北京的十余年里,曾国藩供职于多个部门,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逐渐显露出他的政治才能。

曾国藩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面临着晚清时期官场的种种挑战,包括腐败、权力斗争以及西方列强的威胁。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奉命回乡办理团练,以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在这一过程中,曾国藩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他深知清朝八旗和绿营兵已不堪重用,于是决定创建一支全新的军队——湘军。

湘军以严格的纪律、高效的训练和先进的装备著称,很快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曾国藩本人也因其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逐渐崭露头角。

1854年,湘军在湘潭大败太平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此后,湘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屡建奇功,成为晚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最终镇压,曾国藩因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一品大员,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

曾国藩的军事成就,不仅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他还重视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曾国藩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对后来的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四位人物的仕途升迁,虽各有特点,但都反映了清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成功,既得益于个人的能力与机遇,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皇权的运作密切相关。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一窥清代官场的面貌,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变迁。

参考资料如下:

【1】清史稿·列传·卷一百零六

1 阅读:51

八方镜

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