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小说里都用西医治病,而现代小说里却用中医治病?

深水聊养护 2024-04-14 08:14:08

因为一切爽文的背后离不开两个因素

1、情绪共鸣

2、满足幻想

先说“情绪共鸣”

《女医名妃传》小说里,波罗洲的渤泥国王携王妃来朝,但刚到中土就因水土不服双双病倒,腹泻不止。程十三命允贤三日之内治好王妃的病,否则就对允贤罢官免职且杖责一百

程十三原是要布下这个局整允贤,借机将允贤赶出太医院。结果允贤于是找来酸奶给王妃吃下,王妃吃了后腹泻竟真的就好了,程十三被气得脸都绿了

在小说里主人公往往会从死局里突破重重阻挡,化险为夷,最终因果有报

这种故事会创造一个虚拟的场域让读者逃避现实,进入一个充满意外和绝处逢生的虚幻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共鸣,体验到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激动和兴奋

但这个过程中病人的病因是什么?酸奶在治疗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允贤又是怎么一眼就看出王妃的病吃了酸奶能治这个病?

但小说又不能让读者生出这种“出戏”的违和感,它必须直接且迅速的向读者解释其中的合理性

所以这种情节的营造必须基于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必须源自现实但又超越现实,必须有能让人过度解读且又觉得合理,不能让读者有分分钟出戏的感觉

而在《女医名妃传》这里,中医就是那个神秘的、既可以过度解读又不觉的离谱的力量

正因为中医缺少客观定义和标准,所以无论将其表现的有多么玄幻和夸张,都不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

毕竟一句“博大精深,不是所有人都能搞懂中医”就能解释9成的不合理

而西医的背后是复杂且庞大的现代社会,这就就显的太枯燥、太啰嗦、太死板,也太没有解读空间了

所以给渤泥国王和王妃治病这事儿如果让西医来搞,作者就必须详细绘制医生的整个思维逻辑,交代清楚医生最终下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前因后果

例如美剧《良医》里,呆萌的肖恩·墨菲动不动就进入“心灵绘图模式”,将自己的思考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才符合西医看病治疗的基本逻辑

如果你不详细完整的将整个医疗路径铺在观众面前(例如我们的国产医疗电视剧),不但不会赢得读者的共鸣,反而会开启中国网民“全民来找茬”的技能buff,然后就是观众频繁的“出戏”

再说“满足幻想”

爽文之所以看得爽,是因为其为读者创造了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幻想元素,如超凡的能力、理想化的爱情、正义的胜利,以及……民族主义的无往不利

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老中医》里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

英国医院选出两名患有皮疹的病人让主人公中医翁泉海和日本西医蒲田分别医治

最终咱们的中医翁泉海先于西医治好的病人,英国人宣告这场中西医对决由中医取得胜利

看过我此前科普的知友应该清楚,《老中医》里面的这段情节的原型其实是民国著名的“中西医伤寒大对决”

翁泉海的原型就是著名中医丁甘仁,丁甘仁最终早于西医治好了伤寒患者,取得了中西医对决的胜利

而在《老中医》这里,对阵的西医则从英国医生改为了日本医生,其中的民族主义对决的用意非常明显

但显然这只是“一场大戏”,作者希望通过这场中西医对决的戏码来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中医能赢过西医,表现的主题远比医学本身更加升华

但显然这是虚构的

无论是历史中的丁甘仁,还是现实中的今天的中医,他们都没有能治好伤寒,甚至先于西医治好伤害的先例,这就是个杜撰的故事而已

观众想看的是中国将洋鬼子按在地上暴虐的爽文情节,既可以是甄子丹“我要打十个”,也可以是老中医战胜老西医

这是一种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出现场景,所以想要满足观众的幻想,就只能通过文化作品来呈现

而西医已经被打上了“夷夏大防”的烙印,它被人为的贴上了民族主义“对立面”的标签。所以无论现实中中医如何拉跨,但在文学作品上西医必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象征,被中医“按在地上揍”

爽文题材里的中国元素都是这样,最典型的就是功夫和中医,台上没输过,台下没赢过,毕竟它的用户不是患者,而是亟待爽快“饱腹感”的打酱油的各种吃瓜群众

最后说说好的中医类文学作品应该什么样

在我看来中国中医类电视剧拍的最好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宅门》

白颖园放下个人恩怨坚持医者仁心,为害自己的王府老太太看病

白景琦一把火烧了八万两银子的药材,只为一句“休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白颖宇浪子回头在关键时刻宁死不做亡国奴,大烟膏子就酒以死明志

大宅门很好的规避了中医在临床医学上的短板,他没有刻意表现中医的神奇,反而立足于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通过白家一门三代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看的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这时候的中医成了中华民族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精神图腾,而这是西医所完全不具备表现力

0 阅读:2

深水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