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五虎的首任军长,何故产生四名上将?只因韩先楚“搅乱”队形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4-18 07:57:15

1946年6月以后,东北战场暂时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杜聿明倒是很想破坏停战协定,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广大的占领区使其兵力根本不敷分配,难以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东北我军则趁此机会,抓紧巩固根据地和整训部队,并根据战争形势的要求,着手组建更多更强大的野战纵队。

(1纵首任司令员万毅)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军事力量,被分割在北满和南满两个根据地内,由于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以下简称东总)在哈尔滨,主力当然也在北满地区。“东总”遂于8月起,遴选精锐组建了三个正规野战纵队(注意正规二字,有别于之前的建制):第1纵队、第2纵队和第6纵队。

为什么中间还空了三个番号呢?因为早在1946年初,为了整合南满根据地的部队,已经组建了第3纵队和第4纵队,而解放战争初期,各大野战军又有意避开了“第5纵队”的番号,因此北满主力的首批三个纵队,番号顺序只能是第1、第2和第6了。

上述东北我军的五个野战纵队,组建时间最早老部队成分最多,无疑是战斗力最强之所在,尤其是东北拉锯时期的1946年冬至1947年春,这五个纵队承担了主要战斗任务,成为“东总”手中的核心野战力量。

相比于1947年4月以后成立的另外七个纵队,它们如“老大哥”一般的存在,遂有“东北五虎”之美誉,首任司令员分别是:万毅(开国中将)、刘震(开国上将)、程世才(开国中将)、吴克华(开国中将)、陈光(未授衔)。

东北五虎时辖兵力为1纵26000余人、2纵30000余人、3纵和4纵共30000余人(损失较大)、6纵23000余人,占当时东北我军总兵力的34%左右,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时期的骨干力量。

当然,在战争的进程中,“东总”也会根据战场表现调整纵队司令员的人选,因此除了第2纵队、第4纵队外,其他各纵的军事主官后来均有所变化。

(2纵司令员刘震)

一、“北满三只虎”才是绝对主力

四平保卫战失利后,随“东总”撤往松花江以北的部队,才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基干力量,虽然抗战胜利以后,“闯关东”的部队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在组建北满根据地首批三个野战纵队时,部队的老底子仍然是选拔的关键因素。

第1纵队:由东总直辖的山东1师、山东2师合编组成,而八路军山东军区这两个主力师的老底子,分别是八路军115师第343旅的686团第一营、第344旅的688团第一营,换言之,全都是红一方面军的血脉。

第2纵队:改编主体是东总直辖的新四军第3师主力,其前身是八路军第四纵队和第五纵队,再往前捋,则是115师第344旅的主力,那么很显然,更是红一方面军的血脉(红15军团主力),可谓是根红苗正。

(3纵首任司令员程世才)

第6纵队:由新四军第3师第7旅、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合编而来,前者不消说了,后者的前身,则是八路军115师教导第6旅,总体来看,也是由红一方面军所属部队发展起来的,都算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老部下。

不难看出,北满根据地的“三只虎”,都是原红一方面军和八路军115师的血脉,资历老作风硬,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我军的绝对主力,即便是在未来叫响的“东北五虎”,也必然排在“第一梯队”!

在东北我军即将转入战略反攻之际,“东总”先后调整了北满各纵队的司令员,以李天佑接任第1纵队司令员、以洪学智接任第6纵队司令员、惟第2纵队司令员刘震保持不变,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再分别改称第38军、第39军和第43军的军长。

(4纵首任司令员吴克华)

相比之下,“南满两只虎”的履历就差了些,并且这两个纵队在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偏师”坚守南满根据地不撤,为北满主力的整训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尤其是在杜聿明重点进攻南满期间,还伤了些元气,当属东北五虎的“第二梯队”。

第3纵队:改编主体是山东军区第3师、晋察冀军区第16军分区在东北发展起来的部队,前者是鲁中军区(山东地方部队)演变而来,后者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部队,扩军速度极快,但整体素质一般,3纵的司令员因此更换最为频繁。

第3纵队的首任司令员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程世才,其后调整为原晋察冀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红一方面军出身,资历并不深厚,但得益于率先挺进东北,在早期的东北我军份量颇重,直到1947年9月“旋风司令"执掌该纵。

第4纵队:改编主体是山东军区第6师主力、第5师的一部,也是山东地方部队发展起来的,抗战胜利后由海路挺进东北,首任司令员吴克华,江西弋阳籍的“红小鬼”,16岁参加红军的老革命。

(6纵首任司令员陈光)

二、军事主官职级应分为两个梯队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此时已经改称为”军“级番号的东北五虎,军事主官名单是:第38军军长李天佑、第39军军长刘震、第40军军长韩先楚、第41军军长吴克华、第43军军长洪学智。

比较这五位军长的早期资历,其实也要分为二个梯队,出身于北满主力的三个军长,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职务情况,李天佑是686团团长、刘震是688团政委、洪学智是抗大支队长(也相当于正团职)。

换言之,这三位军长皆为八路军最初的主力团正职,建国以后的军衔应是“中将起步、多为上将”,比如同为团长的杨得志、杨成武、宋时轮、陈锡联上将等等。而出身于南满部队的两位军长,韩先楚时任688团副团长、吴克华仅是抗大学员(之前是红13师的团长)。

(38军首任军长李天佑)

红军改编时干部普遍降职使用,基本是“军长当旅长、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也就是说,韩先楚和吴克华在抗战之初,一个是副团职一个是营职,跟前三位军长的职级,还是有点差距的,只能暂时划入“第二梯队”。

惟第二梯队中的韩先楚,情况却是比较特殊,初到东北时,他的职务仅仅是第4纵队副司令员,毕竟韩先楚缺席了抗日战争的大反攻阶段,一直在延安学习,某种程度上耽误了军职的晋升,因此出关到达南满根据地时,任命为纵队副司令员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韩大胆“硬是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逐渐引起“东总”乃至军委的重视,至东北战略反攻的1947年9月间,已被重用为第3纵队司令员,两位前任程世才、曾克林则调任二级军区的职务,离开了野战部队。

(40军首任军长韩先楚)

平津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番为第四野战军,并于1949年5月列编四大兵团,那么顺理成章,“北满三只虎”的军事主官,都因为主力身份、军队资历以及赫赫战功,同时晋升为兵团副职:

第38军军长李天佑: 晋任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第39军军长刘震: 晋任第十四兵团第二副司令员

第43军军长洪学智: 晋任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而“南满两只虎”的军事主官,理论上只能继续担任军长职务,不太可能晋升兵团副职,比如扬威塔山的吴克华,就仍然只担任第41军军长职务,直至1950年9月,才晋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要比前述三位军长慢了半拍的。

以此推论,这五个王牌军的军事主官群体中,第一梯队的三位军长,1955年大概率将被授予上将军衔,而第二梯队的两位军长,则大概率应授中将军衔,这才是正确的“队形”,毕竟资历和职务存在着细微差别。

(43军首任军长洪学智)

三、韩先楚凭借战功破格晋升

偏偏韩先楚仍被重用,以曾经的“偏师”第4纵队副司令员、第3纵队司令员的身份,跟李天佑、刘震、洪学智一起,同时晋升为第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员(仍兼40军军长),从而“搅乱”了东北五虎军事主官两大梯队应有的队形。

就这样,在解放战争的大追歼阶段,“东北五虎”的五名军长中,有四名晋升为“兵团首长”,只有一名继续担任军长职务,这也直接影响了五位开国将军的军衔授予,毕竟时任军职和军队级别是挂钩的。

在1952年的军队级别评定中,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和洪学智皆被评定为“副兵团级”( 包括程世才),而吴克华(包括万毅)则被评定为“准兵团级”,至于曾克林更是比较意外,当时只被评定为“正军级”。

说明一下,其中短暂担任过6纵司令员的黄永胜军队级别最高,1952年被评定为“正兵团级”,授上将已是毫无悬念,而曾克林因此遗憾地获授少将军衔。

(3纵第二任司令员曾克林)

按照1955年的授衔原则:“正兵团级”干部多数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干部多数可评为中将,这个“多数”意味着,“副兵团级”的部分将领可因战功卓著或贡献突出,而授予上将军衔。

因此在42名副兵团级干部中(补授不计),李天佑、刘震、韩先楚、洪学智等19人被直接授予上将军衔,成为57名开国上将方阵中的一员。而在64名准兵团级干部中,吴克华、万毅等53名人被授予中将军衔。

吴克华也成为东北五虎的首任军长中,唯一的开国中将,关于这一点,廖汉生将军在其回忆录中,披露了授予上将的大致条件:“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抗战时期的旅级干部,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级干部,一般可评上将”。

客观来说,韩先楚尽管被评定为副兵团级,但纵观红军和抗战时期的资历和职务,授中将军衔也在情理当中,毕竟他担任红78师师长时,已经是抗战即将爆发的1936年,也确实有其他22名“副兵团级”干部授了中将衔。

然而首批晋升四野兵团副司令员的履历、力主早打且勇夺海南的功勋、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职务,以及毛主席的特别欣赏,韩先楚最终还是步入了上将行列!

(韩司令)

9 阅读:4553
评论列表
  • 2024-04-22 05:36

    韩先楚东北战场威风凛凛,抗美援朝独挡一面,力排众议提前解放海南岛功标青史,授衔不止看当时职务,过往军功,资历,还看山头代表。

  • 2024-04-22 10:43

    小编,好好去查查刘震的履历,别想当然。

度度狼观抗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