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碎吃透!如何用新加坡数学建模法解决”牛吃草“类问题?

橙子育儿日记 2024-03-02 18:04:22

小学阶段什么应用题型最让人头疼?

那一定是“牛吃草”问题了!

不只难倒很多学生,大部分家长看到这类题也是无从下手。

牛吃草问题又称为消长问题,是由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提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牛吃草”问题的底层逻辑和解题思路,将这类型题掰碎、吃透!

01

·拆解牛吃草·

解决“牛吃草”问题的主要依据:

① 草每天的生长量不变;

② 每头牛每天的食草量不变;

③ 草的总量=草场原有的草量+新生的草量,其中草场原有的草量是一个固定值;

④ 新生的草量=每天生长量 x 天数。

同一片牧场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的公式解法可总结为:

(1)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

(2)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牛的头数 x 较多天数-对应牛的头数 x 较少天数)÷(较多天数-较少天数);

(3)原来的草量=对应牛的头数 x 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x 吃的天数;

(4)吃的天数=原来的草量÷(牛的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5)牛的头数=原来的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上述公式是解决消长问题的基础。牛吃草问题典型的特点隐含在建模之中:

💡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的总量在不断地增加。

💡 草的总量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草量,属于不变量;

💡 另一部分是新生长的草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增加。

另外,模型中还要假设两个不变量:一是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是不变的,二是草每天生长的速度不变。

正是由于这两个不变量,才能够推导出上面的基本公式。

公式可以总结,但问题是“牛吃草”有很多的变型,孩子只背公式是依然做不出题的。

只有理解了“牛吃草”问题的本质和底层思维,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轻松应对。

因为“牛吃草”这个场景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我们先来看一道更接近生活的“吃苹果”题,来帮助理解。

首先,苹果有两种吃法:

① 7人吃,8天吃完,所以苹果有:

1 x 7 x 8=56(个)

② 10人吃6天吃完,所以苹果有:

1 x 10 x 6=60(个)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一箱苹果,吃到苹果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苹果会腐烂。

再来思考一个问题:苹果的腐烂和什么有关?——时间。

找到影响苹果腐烂的唯一因素,也是解题的关键变量,接下来做对比:

因为多了2天,能吃的苹果就少了4个,说明2天之内腐烂4个苹果,所以一天腐烂4÷2=2(个)

列成算式:

1 x 7 x 8=56(个)

1 x 10 x 6=60(个)

(60-56)÷(8-6)=2(个)

答案清晰明了。

02

·牛吃草解析拓展·

小学生通常因为以下原因而觉得应用题很难解: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欠佳;对运算方式的理解很有限;当问题的结构比较难懂时,他们不能将已知项关联到未知项上;以及不会分析问题的情境。

在这些情况下,建模的解题方式效果就十分显著了,CPA教学法能将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建模的方式简化,通过实物转化成图像,培养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运算思维,让数学概念容易理解,不再难懂。

接下来我们用新加坡数学的CPA建模法来看看“牛吃草”问题的解题过程:

(一)草不断生长

题目:牧场上有一片青草,每天匀速生长,这片青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者15头牛吃10天。如果饲养30头牛,多少天可以把牧场上的草吃完?

解题思路:牧场上的草包含两部分,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本题的关键是求出原有的草量和每天新长的草量,即草的生长速度。

将题目信息通过图像表述出来:

解答:

假设1头牛1天吃1份草。

10头牛20天吃的草:10 × 20=200(份)—— (原有的草+20天新长的草)

15头牛10天吃的草:15 x 10=150(份)——(原有的草+10天新长的草)

对比发现,20-10=10(天)生长200-150=50(份)草,即可求出原有草量和草的生长速度。

每天新长的草:50÷10=5(份)

原有的草:200-5×20=100(份)

30头牛中,有一部分牛吃新长出的草,有一部分牛吃原有的草,原有的草吃完的天数就是所求的天数。

安排5头牛吃每天新长的草,剩下的25头牛吃原有的草,当原有的草都吃完时,所有的草就都吃完了。

于是,30头牛吃完草的天数:100÷(30-5)=4(天)

(二)草不断减少

题目:进入冬季,牧场上的草开始枯萎,并匀速减少,现在牧场上的草量可供8头牛吃9天,或可供16头牛吃6天。照此计算,这片牧场上的草可供多少头牛吃16天?

解题思路:草匀速减少,因此在求解原有草量的时候应该用总草量加上枯萎的草。

将题目信息通过图像表述出来:

解答:

假设1头牛1天吃1份草。

8头牛9天吃草:8 x 9=72(份)

16头牛6天吃草:16 x 6=96(份)

对比发现,9-6=3(天)枯萎了96-72=24(份)草,从而可以求出每天枯萎的草量和原有的草量。

每天枯萎的草:(96- 72)÷(9-6)=8(份)

原有草量:72+9×8=144(份)

要求可供多少头牛吃16天,用原有的草÷16天可以求出每天一共减少的草(枯萎的草+牛吃掉的草),就可以求出牛的头数。

草每天枯萎8份,相当于8头牛每天的吃草量。

每天减少的草:144÷16=9(份)

16天吃完所需牛数:9-8=1(头)

,时长

牛吃草问题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值得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练习,涉及到的数学思维方法也比较多,在现实中也有很多的类似问题:如车站检票问题、超市排队付款问题、水池抽水问题、大坝泄洪问题等等。

牛吃草类问题并不复杂,小朋友们可以尝试用多种解法解题,将各种方法思路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

多年以后你可能会遗忘这个问题,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会一直产生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智慧,就是把在学校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来的东西”。

03

·Mathplore新加坡数学·

在新加坡数学中,建模的方式有很多种类型,如果可以举一反三,不仅解决牛吃草类问题信手拈来,整个小学数学各类应用题都能迎刃而解。

Mathplore新加坡数学专为4-12岁孩子设计,基于新加坡教育部(MOE)数学指导意见和新加坡原版数学教材,采用先进的CPA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建模能力和数学思维。

Mathplore在课程设计上回避了“题海战术”“知识点连贯性差”的短板,具体体现在:

✅ 内容难度螺旋形上升,爬楼式稳步前进,不会忘东忘西

✅ 同一知识点也用不同题型训练,拒绝“题海战术”

✅ 知识点和场景应用覆盖全面,搞定幼、小学数学应用题

CPA建模法

Mathplore采用领先的CPA建模教学法,将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建模的方式简化,培养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运算思维,让数学概念更简单易懂,减小孩子面对复杂数字公式时的心理压力。

鼓励式教学

Mathplore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做出大胆猜想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孩子是主体,老师给予引导和帮助,以提升孩子思维逻辑性,培养学习好习惯。

多角度思辨

同一道题Mathplore的老师也能给出多种解法,让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能对比观察不同的解题思路,激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Mathplore新加坡数学始终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最重要的都是启发好奇心与兴趣引导,当孩子有了兴趣自然会主动钻研,找到好的老师指引孩子亦是关键。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