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困扰了明成祖朱棣十六年之久?

小茹喜欢历史 2024-02-22 19:17:57

明朝的建立者,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可称得上最励志的成功人士,逆袭之路可谓开挂,从身份十分卑微的草芥,最终夺得天下,开创大明江山,可想而知,能够改朝换代的开国君主,一路走来必然不同凡响,杀伐果断,天下初定,人心所归,本应该收拾前朝留下的残局,使国家更加昌盛,没想到朱元璋驾崩之后,却又是一场腥风血雨骨肉相残。

提到明朝建文帝,不得不先说说他老爹朱标,朱标本是太子,是合格的下任皇帝继承人,怎奈何造化弄人年轻早逝,朱允炆不得不提前接了老爹的班,如果朱标不死的话,以他的才干或许大明朝整个的历史都将要改写,朱棣再怎么狂妄,起兵造反可能就真的称为泡影。

可偏偏历史非要和朱棣开了一个玩笑,朱允炆登基不过几年,就忙着削藩,这和他身边的智囊团有着很大关系,黄子澄等人太过于看重朱允炆的本事了,这个侄儿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而且朱允炆的智囊团大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文人,谈谈理想化的建议还行,可实际行动起来却不如人意。

虽然朱元璋为朱允炆扫清了大量的障碍,可以想象,明朝初定时的那些功勋级人物大多不是处死就是被贬,能威胁到朱允炆的没有几个,但朱元璋还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有所忽视,手软了一些,这就给朱棣留下了一丝生机,最终以清君侧的旗号称帝,改写了历史。

那么朱允炆从破宫的那天起就神秘的消失了,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悬案,有关朱允炆失踪成谜 的几个版本不乏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

第一种说法:葬身火海

燕王朱棣举兵造反,在攻破城门的时候,朱允炆见大势已去,就在宫中身亡,这个版本在正史中有过记载,但这种说法禁不住推敲,首先焚烧殆尽的尸体无法辨别,而且朱允炆是明朝开国的第二任皇帝,即便找到尸体,那么应该厚葬,为何找不到陵寝和相关文献呢?

对此有诸多疑点,首先关于正史记载,这是明朝所记,明朝史官身处宫廷自然要粉饰或掩盖,不过也有人提出观点,认为朱允炆真的死于火海,只不过陵寝不封不树罢了,这里还有两个疑点,一个是朱棣出于稳固皇位的需要,假意传出朱允炆葬身火海,因为只有群龙无首,自己的皇位才能稳固,另外一个疑点,就是让郑和下西洋,这也是暗地里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第二种说法:暗道出逃

这种说法在民间也很流传,而且在1978年南京太平门附近曾挖掘过一段地道,对比位置,就是明皇宫的旁边,之后在2005年的时候,又发现了一处地道,有关朱允炆暗道出逃的可能性在学者们看来是很有可能的,既然葬身火海的说法立不住脚,那么朱允炆出逃,从而使朱棣派遣郑和寻找,可以看出建文帝在当时还尚在人间,朱棣是造反夺的天下,名不正言不顺,当然要派人寻找了。

第三种说法:出家为僧

还记得之前的影视作品中,朱棣攻破城门,朱允炆跑到爷爷朱元璋画像面前请求开示,从画像下的青砖里刨出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把剃刀,朱允炆慌乱的将头发剃掉,趁乱逃出宫,从此成了一名僧人,多年修行佛法放下执念。

出家为僧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有的,甚至有一些捕风捉影的证据,史学家们阅遍古籍,找寻线索,从侧面也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许多文献地方志中都有过蛛丝马迹,但朱允炆出家为僧也终究是一种说法而已,在没有确凿的证据面前也成了一种空谈的想法。

第四种说法:隐姓埋名

在2004年8月,某地有人拿着族谱出来声明,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这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兴趣,通过对比相关文献,结合史料记载,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建文帝隐姓埋名,定居某地,在历史中,朱允炆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文奎一个叫朱文圭,朱文奎被立为太子,在朱棣进宫时下落不明,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被朱棣软禁,直到57岁的时候才放出来,连牛和马都分不清楚,如果朱允炆出逃,那么朱文奎当时是否也一起逃了出来呢?

即便朱允炆隐姓埋名,但朱棣曾四处寻找,一群人忽然出现在某个地方并且定居下来是否会引人注意?或许这种说法也要更加详尽仔细的印证。

第五种说法:流亡海外

既然明朝国内无法藏身,那么只有远走他乡流亡海外,在1977年的某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发现过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的人只说华语,不知道印尼语,这本就有些格格不入,而且每年还会举行祭拜仪式,这个日期正是建文帝登基的日期,祭拜的对象则成为皇爷,但这个皇爷到了如今,这些后裔们也不晓得究竟是谁,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姓氏大多姓洪,这和明朝洪武有些一些莫名的联系,或许这个村落的人就是当年建文帝及其随从们流亡海外至此的后裔。

虽然在历史上,关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的说法众多,但仿佛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对前者进行剖析和印证,得出最终的结论,解开千百年谜团,使真相重见天日,这才是对历史真正的喜爱吧

0 阅读:11

小茹喜欢历史

简介:讲解各种历史知识喜欢的赶紧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