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青,爱上了一个村姑,却因命运的捉弄永远无法相守

历年壹沫 2024-02-15 11:42:20

炊烟袅袅,田野辽阔。1969年的夏天,杨立军抱着简单的行李,和李明慧坐在颠簸的军用大卡车上,远远地望见了陕北李家圪塔村。

卡车在村口嘎吱一声停稳,几个农民好奇地围了过来。杨立军和李明慧有些拘谨,他们是北京来的知青,第一次离家这么远。

“我带你们去刘树平家。”队长吼了一声,杨立军跟着队长穿过窄窄的田埂,一眼望见刘树平的土窑冒着袅袅炊烟。

“刘树平,这两知青住你家。”队长简短地说。刘树平腆着大肚子出来迎接,身后跟着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妇女和三个女孩。

“好嘞,我家正好空着一孔窑洞,住着吧。”

杨立军正想道谢,只听其中一个女孩开口道:“爹,我跟他们住一起吧,方便烧烧炕。”

杨立军这才注意到这个女孩,看起来二十出头,虽然长得平平常常,却很健康,一双手粗糙但很干净。她嘴角似乎总带着淡淡的微笑,让人一眼望去很亲切。

“行,巧梅,你跟这两位同住,多帮着照应照应。”刘树平说。

巧梅?杨立军心念一动,这个女孩子叫王巧梅。

那天晚上王巧梅给杨立军他们烧了红薯吃,还从土窑上端来一盘黄瓜。杨立军和李明慧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刚来还没干活,就住人家吃人家。

王巧梅似乎看出他们的意思,笑着说:“我叫王巧梅,别客气,咱们住一起,得互相帮着才是。你们二位碰见什么事都跟我说。”

杨立军和李明慧点点头,王巧梅的语气很真诚,让人一听就觉得亲切。

晚上窝在土窑里,杨立军打量这狭小的空间,想起北京宽敞的卧室和软床,不禁有些失落。李明慧拍拍他,说:“咱们要改造思想,过贫下中农的生活。”

两天后杨立军跟着王巧梅下地插秧。王巧梅麦苗插得飞快,杨立军学了半天才插出个大概。王巧梅笑他:“我们小时候就开始学插秧,多练练就行了。”

杨立军这才发现,王巧梅的世界和他差得太远。她从小就在田里劳作,他却是初出茅庐的书生。但是这一孔窑洞,让他们的世界忽然靠得很近很近......

和王巧梅相处的日子里,杨立军和李明慧渐渐见识到她内心的温柔善良。她虽然不爱说话,但总是一声不吭地帮助别人。

有一次村里的大妈生病,王巧梅跑来找杨立军们要红糖和白面做面条。杨立军问她要这些做什么,她支支吾吾不肯说,李明慧猜测是要送给那位大妈。杨立军心一软,把自己的配给都给了她。

过了几天那大妈来找杨立军,说王巧梅专门给她熬的红糖面条让她身体好了许多,非要送杨立军一篮鸡蛋感谢他。杨立军这才知道王巧梅的好心。

也有一次,村里几个后生嘲笑王巧梅是“憨女子”,王巧梅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杨立军看见她眼里隐隐有泪花,这才知道她内心也是敏感的,不想被人瞧不起。

1973年杨立军要走的那天上午,王巧梅来找他,眼圈都红了。

杨立军絮絮叨叨地解释,他被推荐当了工农兵学员,以后可以上大学了。王巧梅却一个劲摇头,拉着杨立军的胳膊就哭。

杨立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把自己的被褥、大衣、搪瓷缸都送给王巧梅,叮嘱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王巧梅哽咽着点头,杨立军看着她,鼻子一酸,也红了眼眶。

坐上开往西安的大卡车,杨立军回头望去,王巧梅站在村口,满脸泪花地望着他们,久久不愿离去。杨立军心想,这一次分别,不知还能不能再见了......

多年后,杨立军偶然从老家来信得知,王巧梅嫁给了邻村一个叫张大伟的男人,过上了媳妇的生活。

张大伟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走路是一瘸一拐的。村里人都说他娶不到好看的媳妇,没想到王巧梅最后嫁给了他。

信上说王巧梅的日子很不好过,老公是个残疾,挣不了多少工分,自己在田里干农活养家糊口,过得辛苦。杨立军读完信心里很不痛快,自责没有再回村看望王巧梅。

1987年杨立军第一回带着妻子孩子回村看望娘家,他偷偷去找王巧梅。王巧梅的儿子张伟阳说巧梅姑在山上捡柴,杨立军就独自爬上山去。

远远地,杨立军看到山坡上一个身影正在辛苦地搬运树枝,就是王巧梅没有错。杨立军忍不住喊了一声“巧梅”,那个身影震了一下,回过头来,脸上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杨立军!真的是你!”王巧梅快步跑了过来,开心地拉着杨立军的手。杨立军心酸地看着她脸上的皱纹,由衷地为她的艰难生活感到难过。

2005年杨立军和李明慧再次回到李家圪塔,想找当年的同志老乡叙叙旧。他们顺道去看望王巧梅,却惊讶地发现王巧梅和儿子的生活非常困难。

王巧梅的老公张大伟已去世,儿子张伟阳40多岁还是光棍一条,整天在村里混日子不肯下地劳动,王巧梅作为残疾军属每月得个几百块钱补助度日,光吃饭就难。

杨立军和李明慧实在看不下去,给了王巧梅 5000 块钱,还带来好些衣服被单实在的东西给她。王巧梅看着他们,眼圈红了,却只是摇头说:“我家有低保,地里还有责任田,钱的衣服就不用了......你们保重身体才是。”

杨立军知道她的脾气,只好作罢。临走时杨立军看着她满脸的皱纹,想起他们相识时她还是个爽朗的青春少女,不禁红了眼眶。岁月啊,让人几许风霜满面......

2014年杨立军再次回到李家圪塔,这一次是队长的丧事。丧事忙完了,杨立军还是忍不住去看望生命中这个特殊的女人。

王巧梅还在,已经70多岁了,满脸疲惫与皱纹。她的儿子张伟阳近50岁还没有结婚,整天游手好闲。杨立军这次拿出一万块钱非要给王巧梅,被她再三推辞。

临走时王巧梅拉着杨立军的手,眼圈红了:“杨立军,咱们这一辈子注定难舍难分......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我好去北京看你!”

杨立军点点头,看着她眼角的皱纹,心如刀割。这一辈子,他真的放不下这个深藏在心的女人。她就像农村的母亲土地,用她那烈日下的爽朗和苦难中的愁绪,温暖和伤害着杨立军灵魂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命运啊,你真的对她太残忍了。

岁月流逝,王巧梅的身影渐渐淡去在杨立军的记忆里。杨立军的孩子长大成人,也渐渐步入中年。然而每每他独自坐在北京的老屋里发呆时,脑海里仍然会浮现出那个淳朴的村姑的影子。

她用那双粗糙的泥土般的手,帮杨立军拍去了多少衣服上的虱子。她用那张朴实的脸,对杨立军浅浅地笑了多少回。她用那颗真诚的心,在困难时期无私地帮助过杨立军多少次。

有人说她是杨立军的启蒙恩人,杨立军并不这么想。在杨立军眼里,王巧梅是一个跨不过那道孽界的普通农村女子,她用自己短暂的青春岁月温暖了杨立军,然后在时代的潮流中被生生抛弃......

人世间,实在难得有这样朴素的真心。每每想起,杨立军的心,还是那样的软塌塌的难受。

这一生,杨立军注定忘不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子。她就像杨立军故乡田野里的一棵老树,用那沉默的姿态温暖了杨立军那么多东北风挟着冰雪的寒冬。

0 阅读:83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