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胃癌盯上的这两类人,还有办法能获得长生存!

凌觅健 2024-05-09 07:26:31

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约109万,死亡76.9万[1]。2022年中国胃癌新发35.9万,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死亡26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2],严重威胁着百姓健康。

得了胃癌怎么办?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式,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胃癌的分子分型逐渐被揭示,临床上将不同患者精准分类并进行“区别对待“,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胃癌治疗的研究热点:基于MMR(错配修复)和MSI(微卫星不稳定)的免疫治疗。

一、唇齿相依的MMR和MSI

DNA双螺旋就像拉链,两条单链就如同拉链的两个齿条,只有排列和样式完全对应才能成功拉上。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两条“齿条”配对不上了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的检修工MMR来修复了。

DNA在复制过程中容易出错,当检修工MMR正常工作时,可以识别这些错误并及时纠正,这样拉链依然能够完全拉上,也就是微卫星稳定(MSS)。

当检修工MMR不能正常工作(dMMR:错配修复缺陷)时,就不能修复错误,错误不断积累,导致两条“齿条”配对不上,拉链就拉不上了,这就是微卫星不稳定(MSI)。

根据不配对齿条的多少,MSI又分为MSI-H(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和MSI-L(低度微卫星不稳定),虽然MSI是MMR出错导致的结果,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一致率约90%[3]。

二、化疗效果有限,但免疫疗效极佳

在胃癌患者中,dMMR/MSI-H约占10%~22%[4],这类胃癌多见于老年人、女性患者,主要发生在远端胃,且预后相对良好。

dMMR/MSI-H胃癌患者往往无法从传统的化疗中获益,但免疫治疗却能为他们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研究表明,46.7%~70%的dMMR/MSI-H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并且至少11.2月病情没有发生进展[5,6];58.6%-60%的dMMR/MSI-H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免疫新辅助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7,8]。这项数据直观展示了dMMR/MSI-H的胃癌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明显获益。

三、精准检测,才能精准治疗

精准识别dMMR/MSI-H胃癌患者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通过分子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检测方法,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dMMR缺陷和MSI-H。国内众多指南推荐胃癌患者在进行免疫治疗前,最好同时检测MMR和MSI。

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了首个MSI伴随诊断检测产品[9],可以很好地满足包括胃癌在内的实体肿瘤患者的检测需求,通过精准的检测指导免疫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 早检早筛,必不可少

当然,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一定是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定期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手段,可以及早发现胃黏膜的病变,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早期胃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且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目前早期筛查的方式有:

01 胃镜检查

胃镜是胃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进行活检取样。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02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03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部分胃癌患者血液中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如CEA、CA19-9等。这些标志物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但并非特异性指标,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图片来源:摄图网

写在最后

打败癌症,选对治疗方案是关键。

随着胃癌免疫治疗越发精准化、个体化,dMMR/MSI-H患者化疗不敏感的临床问题逐渐被解决,转而在免疫治疗中获得较好的疗效甚至治愈的机会,我们期待有更多免疫药物及伴随诊断试剂得以开发和应用,使得患者拥有更多与胃癌正面交锋的武器。

喜欢的觅友可以点个“赞”和“转发”!记得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抗癌!

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参考来源:

[1].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2]. Jie He, et. 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4 (2024) 47–53.

[3]. Southey MC, Jenkins MA, et al. Use of molecular tumor characteristics to prioritize mismatch repair gene testing in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J Clin Oncol. 2005 Sep 20; 23 (27):6524-32

[4]. Margherita Ratti, et.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18) 75:4151–4162[5]. Kohei Shitara, et al.2019ESMO LBA 44[6]. Joseph Chao et al,JAMA Oncol. 2021 Jun 1;7(6):895-902.[7].Pietrantonio F, et al. 2023 ASCO GI,abstract 358.

[8].Thierry Andre, et al. ASCO-GI 2022 abs 244.

[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查询 (nmpa.gov.cn)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0 阅读:80

凌觅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