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第一功臣丘福:帮朱棣打下江山,终战死沙场,为何全家被流放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3-03 11:14:35

1404年(建文四年),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燕王朱棣进入南京城而结束,建文帝朱允炆葬身火海(还有一种说法是不知所踪)。朱棣在祭告太庙后便登基称帝,大封靖难功臣,其中有六位所受到的封赏最多:

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放燕军进入南京城,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朱棣将其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年俸六千石,世袭罔替;

黑衣宰相姚广孝:僧录司左善世,加太子太师衔,死后被追封荣国公。

战死沙场、朱棣的救命恩人张玉:追封荣国公;

建文二年战死沙场的老将陈亨:被追封为泾国公;

成国公朱能:被封荣禄大夫、右柱国,年俸5200石,世袭罔替;

淇国公丘福:被封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师,年俸5500石。

六大功臣中张玉与陈亨早已死在了靖难之役的战场上,而李景隆曾率领50万大军奉建文帝之命讨伐燕军,并且在永乐二年因百官弹劾而被朱棣圈禁而死;至于姚广孝一直未还俗,还是一僧人,至于剩下的成国公与淇国公,很明显,朱能的地位不如丘福。

可以说丘福是名副其实的“靖难第一功臣”,在朱棣登基后在朝为官者有一类人的地位很高:那便是战功赫赫的将军,比如丘福与朱能。其实历朝历代的朝廷中都会有这样两类人,帮助皇帝处理朝政:文臣与武将。若生逢盛世,大多重视文臣;若生逢乱世,自然重视武将。

朱棣刚刚经历四年的靖难之役,自然对这些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宠信有加,毕竟他们的感情是在战场上培养起来的。当然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坐到皇位上若干年后,便开始大杀开国功臣,大部分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的老将都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但是朱棣不同,他并没有如此做,非但没有诛杀靖难功臣,反而对他们厚爱有加。

作为靖难第一功臣——淇国公丘福更是受到朱棣的重用,每次议政都是位列第一的位置,而且承担教导皇太孙朱瞻基的重任,年俸因此增加1000石。但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朱棣厚爱的功臣,在永乐七年,不仅自己被夺爵,其全家全部被流放海南。

这究竟是为何呢?

01

其实丘福出身行伍,是燕王护卫中一个普通的士卒而已。在燕王朱棣带着全家前往北平就藩后,丘福便在护卫之中。经过多年的劳苦,丘福一步一步做到了燕山中护卫千户的位置。之所以丘福会有立功的机会,是因为燕王朱棣有守护大明王朝的职责。

比如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带着王弼、曹兴等人北上出征漠北;按照明律即便傅友德身居大将军之位,也要听从燕王之命,就这样燕王带着傅友德等人出征漠北。

在比如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颖国公傅友德率兵出收服番将阿失里等人,但是要听从燕王节制。而丘福作为燕藩护卫(一护卫3000-15000人不等)自然会跟随出征,如此便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且燕王作为九大藩王之一,奉命防备边患;而且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棢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两位藩王。燕王可以直接节制北平的各位将士,而且军中所有的事务,都需要燕王得知并且处理,然后再上奏朝廷。

正是在这样的历练当中,丘福一步一步做到了千户。

不过对于士卒出身的丘福而言,即便是做到了千户的位置上;在靖难之役之前,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之人而已;若无靖难之役的话,丘福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的小水滴而已,落入河水之中便不见了踪影,甚至不会激起水花。

但是靖难之役,不仅是燕王朱棣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很多骁勇善战之人的转折点。

而丘福,便是其中之一。

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在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后,名正言顺坐到了皇位上。因为他是已经病逝的皇太子朱标的次子(长子朱雄英10岁夭折),朱元璋亲封的皇太孙。

然而朱允炆刚登基,便与心腹齐泰、黄子澄商量撤藩的事情。而且很快半年多的时间便先后削掉了五位藩王,而且这五位藩王都跟燕王朱棣关系匪浅,朱允炆此举就是为了先将燕王朱棣的羽翼剪掉,然后再对朱棣动手。

朱棣并不想做砧板上的鱼肉,所以便在军师姚广孝等人出谋划策下,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起兵之事。1399年7月朱棣将建文帝朱允炆派来北平的张昺、谢贵二人处死,正式开始靖难,丘福、张玉、朱能等人迅速夺取北平九门,将整个北平城控制在朱棣的手里。

八月朱允炆将老将耿炳文命为大将军,率领30万大军前去征讨朱棣。大军到达真定时,南军便与燕王对战在一起。丘福率兵攻打真定,并且率领燕军进入子城。此战中,耿炳文大败。

朱允炆便听从东宫伴读黄子澄的建议,将大将军耿炳文撤下来,换成了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北上,围困北平。

朱棣便偷袭大宁,宁王朱权被迫同朱棣一起靖难。

在势力大增的基础上,朱棣接连大败李景隆,导致李景隆一而再再而三溃败南逃。而丘福在白河沟之战中,率领燕王精兵直接溃败南军主力;之后在沧州、灵璧等战役中都是任先锋,冲锋在前,立下不少战功。

“大战真定,突入子城,战白沟河,以劲卒捣中坚,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

在大将陈亨与张玉都战死沙场后,丘福便成为当之无愧的“靖难第一功臣”。

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便登基称帝,丘福被封淇国公,是所有靖难功臣中(不包括追封的)地位最高的一位。朱棣上朝时,丘福位列群臣首位。

朱棣跟他的父皇朱元璋不一样,并没有大杀功臣,反而对这些功臣厚待有加。

哪怕是立太子一事,丘福多次进言,朱棣都没有因此而心生疑心,认为丘福是别有用心。在靖难之役时,汉王朱高煦骁勇善战,多次立下战功,是朱棣三个儿子中最得宠、也最像朱棣的一个。正因为父皇的宠爱在,让汉王朱高煦便有了夺嫡之心。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棣的嫡长子是昔日被封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而朱高煦则是嫡次子。虽然两个儿子都是朱棣宠爱的徐皇后所生,但有嫡长子朱高炽在,便轮不到朱高煦被封皇太子。

但是行伍出身的丘福,对战功赫赫的汉王朱高煦很是敬服,二人在战场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丘福便多次进言,建议朱棣将汉王朱高煦立为太子。

但是有祖制在,朱棣便一直犹豫不决。

最终在永乐二年,朱棣还是决定坚守祖制:将嫡长子朱高炽封为皇太子。虽然丘福曾建议将嫡次子朱高煦立为太子,但朱棣宠信靖难功臣,便将功臣之首的丘福命为太子太师。

而朱棣对丘福的重视与宠信,还不仅限于此。

02

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虽然孙儿众多,但是最喜欢的是嫡长子朱高炽所生的长子朱瞻基。当然这跟朱棣做的一个梦也有关系,在朱瞻基出生的这一天晚上,朱棣梦到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赏赐给了他,然后对朱棣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后便回想梦中的情景,很快便有人向朱棣道喜:嫡长孙出生。

在古代“大圭”象征的是皇权,而皇孙朱瞻基的出生恰好印证了朱棣的这个梦。朱棣随即便前去看望孙儿,看到朱瞻基一团英气,跟自己长得非常像,便高兴地说道:这是我大明王朝的福气。

朱棣非常宠爱这个孙儿,让发妻徐皇后亲自抚养。

并且在永乐九年,便将年仅14岁的孙儿封为皇太孙,从此以后朱棣不管是外出巡幸还是出征蒙古都带着朱瞻基。朱高炽并非朱棣最看重的儿子,能够一直稳坐皇太子之位,跟这位皇太孙朱瞻基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就这样这样一位自小便深受皇祖宠爱的孙儿,朱棣在为朱瞻基挑选老师时自然是非常谨慎。而永乐六年,在朱瞻基10岁时,朱棣命丘福同金忠等人一起做朱瞻基的老师,辅佐年幼的皇孙,而且因此给丘福增加年俸1000石。

当然朱棣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朱棣登基时,朝中大部分的朝臣都是建文朝旧臣。朱棣登基后,便想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而那些同自己一起靖难、战功赫赫的大将便是最好的选择。而为了让这部分人对自己更加的忠心耿耿,加官进爵便是最好的办法。

而丘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而丘福想要保住自己的群臣之首的位置,不仅仅靠自己靖难之役时的战功,还需要建立新的战功来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建立新的战功则需要出征的机会,很快,这个机会便来了

03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便结束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北元(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称呼)。而北元朝廷也在明朝大军的多次压制下,分崩离析,势力大不如前,北元朝廷的称呼随之也结束。这些北元朝廷的残余势力,分为三大部分:

鞑靼、兀良哈与瓦剌

这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可以说是“有你没我”的存在。

鞑靼部属于元朝正统的蒙古后裔,鞑靼部首领鬼力赤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也就是黄金家族后裔。了解元史的应该知道,黄金家族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所以他们向来以此为荣,而这些黄金家族的后裔也是希望能够重振祖上的霸业。

不过鬼力赤并不这么想,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自己的后半辈子。

然而他的副手太保阿鲁台的想法却是截然不同,阿鲁台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恢复祖上的霸业。而真正让阿鲁台能够有信心也能放开手去做的,就是大部分的鞑靼人跟他的想法如出一辙。为此阿鲁台兵变,杀死了鬼力赤拥护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新的大汗。

本雅失里跟阿鲁台是同路中人,在阿鲁台的辅佐下,本雅失里将另外两个部落:兀良哈与瓦剌狠狠的打击了一番。而明朝则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收服蒙古,在这样的背景下,鞑靼逐步发展成为三大部落中最大的一个部落。

势力逐步强盛后,鞑靼便改变了想法:想要联合另外两个部落一起对抗明朝。本雅失里的意思是:鞑靼、兀良哈与瓦剌再怎么打都是蒙古人,对于他们来说即便是三大部落之间再势同水火,他们共同的敌人也是明朝。

就这样永乐七年,明朝派往鞑靼的使节被杀。

朱棣得知后非常生气,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到了“永乐盛世”,谁若是不尊重明朝的使节便是不给明成祖朱棣面子,更何况还是直接杀了明朝的使节呢?

此举便是在挑战朱棣的皇威,朱棣得知后,当即便决定:出兵蒙古。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朱棣还是决定让老将丘福挂帅。毕竟丘福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异常的勇猛,此次朝廷调集十万大军攻打蒙古,蒙古就像是砧板上的鱼肉一样,这样唾手可得的战功朱棣还是想要给丘福。

其实朱棣这样做,也是想让朝臣们都知道:他没有忘记靖难的功臣,朝中的老臣。如此一来,后辈们才能以丘福为榜样,多为大明建功立业。

而丘福对此也很有信心,他认为此次出征蒙古,必定是手到擒来,立功是顺带的事情。

在大军出征之前,朱棣还亲自见了丘福,一番叙旧后,便叮嘱丘福:切不可轻敌!

“慎则胜,不慎则败,宜整肃队伍,观察将士动静,广画筹策,以取全胜。”

丘福虽然答应了朱棣,但是离开京城后丘福并非这样做的:丘福觉得自己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大明王朝昔日的手下败将不足为惧。

对于蒙古而言最主要的便是骑兵,而骑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速度快,冲击力是非常强的。想要对付蒙古骑兵,就需要一位同样善于在马背上战斗的将军才可以。若说最合适的无非就是朱棣本人,朱棣在做燕王时便多次带兵出征蒙古,多次立下战功。

但此时的朱棣已经是一国之君,有很多的朝政需要处理。

而且此时的朱棣,还不认为到了御驾亲征的时候。

虽然丘福不是最佳的人选,但也算是最合适的一个。

朱棣对丘福是给予厚望,而且为了保证此次出征能够大获全胜,为丘福配了四位大将:

靖难功臣、武城侯王聪

同安侯霍真二人为副将

右参将为安平侯李远

左参将为靖安侯王忠

这四位大将都是谨小慎微之人,朱棣想让此四人能够弥补丘福轻敌的缺陷。

但,丘福还是让朱棣失望了。

丘福率领大军长驱直入,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快便到了蒙古腹地胪朐河。在胪朐河第一次与鞑靼正面交锋,但这支鞑靼军很少,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很快便战败了。有一位鞑靼尚书没来得及逃走,被明军抓了起来,这位尚书很快便将鞑靼的主力在哪儿全部给招了,甚至明军都没来得及用刑。

而且鞑靼的主力毫无防备,若是明军能够直接奔袭而去的话,必定能打得鞑靼措手不及。

丘福并没有深思,便率领大军一路向前。

在路上遇到了一些鞑靼兵,但是都不堪一击;甚至是见到丘福的大军后连打都不打,直接便逃走了。丘福见鞑靼军如此不堪一击,很是高兴。但是安平侯李远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他劝说丘福:将军怎么能轻而易举便相信俘虏所说,孤军深入呢?敌军在不断地示弱就是为了引诱我们深入,若再往前的话必定会陷入不利;但若是退兵的话也会让敌军有可乘之机。现在应该原地安营扎寨,白天的时候出奇兵征讨敌军,晚上则是虚张声势,让敌军难以探听到我们的虚实。等到我们主力到来,再合力攻击,一定会取胜的。

李远见丘福并不听劝,便搬出朱棣:当初陛下也是这样说的,难道将军您都忘了吗?

武城侯王聪也是竭力劝说丘福,但是丘福谁的话也不肯听。直接下令同安后霍真假装同俘虏求和,并亲自率兵继续深入蒙古。霍真也是犹豫不决,丘福便大声斥责:违抗军令者斩!

本以为丘福能听朱棣的话,但丘福一心想要建立奇功,谁的话也不肯听。

李远等人虽不情愿,但只能被迫跟随一起。

而事实证明,李远是对的。

只是有丘福这样轻敌的主帅在,李远也无可奈何。

等到丘福完全进入包围圈以后,事先埋伏好的鞑靼军在阿鲁台的一声令下,从四周冲出来。而丘福等人毫无防备,只能是仓促迎敌。安平侯李远与武城侯王聪率兵五百打算突破重围,斩杀敌军数百人,王聪很快便战死沙场;而李远因为马被绊倒而摔倒在地,嘴中不停大骂,被敌军所杀。

而丘福与靖安侯王忠、同安侯霍真等人全部被俘,被鞑靼处死。

这一年,丘福已经67岁。

得知全军覆没的消息,朱棣大怒,直接夺取丘福世袭罔替的爵位,并且将其抄家,全家被流放到海南。随即,朱棣便决定御驾亲征。

结语

作为明成祖朱棣钦定的靖难第一功臣,凡是议政都会位列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群臣之首。而且在朱棣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时,被授予东宫辅臣之位;甚至朱棣还让丘福教导自己最宠爱的皇太孙朱瞻基。

若丘福能够善终的话,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会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而丘福却“昏耄失律”,让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让大明王朝失了颜面,这是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容忍的。可以说丘福的结局也算是“自食其果”,可惜的是连累了自己的家人。

为主帅者,最忌讳的便是轻敌,而丘福不仅轻敌还不听劝,被敌军所杀也是理所应当。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