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订购的苏27回国,进入蒙古被警告:立即离境,不然开火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5-14 06:04:11

90年代初,听说国家要花重金,从苏联引进36架苏-27战斗机,不少人都提出了质疑:“现在这么困难,花巨额外汇买飞机,又不一定打仗,真的值得吗?”

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一锤定音:“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苏 -27 是个好东西,我们短时期搞不出来。不如花点钱,买点技术,缩短时间,节省经费。”

事实证明,刘华清的决定非常正确。

这批苏-27,守护了中国最脆弱的几年。那段日子,整个东南沿海领空,几乎都是靠它扛着。

而且,苏-27还是我国自主研发战斗机的“启蒙老师”。

不过,苏-27交付过程中,却出现了插曲,还险些被击落。

当俄罗斯飞行员,驾驶着苏-27进入蒙古领空后,对方立刻发出警告:离开我国领空,否则我们就要开火。

蒙古与俄罗斯的关系向来密切,蒙古为何突然翻脸?我国与俄罗斯又是如何解决此事的?

引进苏-27,俄媒:中国又一次踩中历史的机关

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尘封了30年之久的中苏关系,终于破冰。

此时的苏联行将就木,为了尽快获得外汇,戈尔巴乔夫还给中国送上了一份大礼:恢复中苏军事交流。

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在《红星报》上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如果中国希望获得米格-29之类的高性能战斗机,将不会存在任何障碍。”

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就意识到了战斗机性能落后的问题,并提出“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战略,研制出能与美苏两军媲美的“三代机”。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空军必须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进展。

单纯依靠自主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充足的经费。

为了尽快提高空军战斗力,国家又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方面引进部分国外先进飞机和先进技术,加速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升空军的现有战斗力。

另一方面,在引进先进装备的基础上,尽快消化吸收新技术并加速国产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成果,继续自行研制我们自己的飞机,避免将来受制于人。

听说苏联愿意向中国出口米格-29,刘华清当即率领代表团访苏,并受到了苏方总理的热情接待。

经过一系列谈判后,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即《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会谈纪要》。

“战斗机滞销,帮帮我们!”苏联为了让中国多买几架米格-29,特地举行了一场表演赛。

苏联飞行员各种炫技,引来阵阵叫好声。

然而飞着飞着,米格-29竟然失控了,瞬间机毁人亡。

刘华清不得不考虑,是否放弃引进米格-29。

在与苏联的磋商中,刘华清首次听说了一个全新的战斗机型号--苏-27。

米高扬设计局总设计师别尼亚可夫回忆,在某次会餐中,苏联军方领导提出,如果中国不想买米格-29,可以买更先进的苏-27。

米格-29航程短,属于战术飞机;而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苏-27,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机长21.94米,最大速度2430千米每小时,续航里程高达3880千米,还有6000公斤的最大挂弹质量。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简直是“梦中情机”。

中国最强音:自力更生,不是水火不容!

早在1987年,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就萌生了海外出口苏-27的想法。

当时的苏联,深陷经济泥潭,急需外汇来维持社会运转。

次年,苏联国防部批准了这项提议,并上报给了戈尔巴乔夫。

1989年,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 M.P·西蒙诺夫,当面请求戈尔巴乔夫,尽快允许公司向国外出售苏-27,以获得下一步的研发资金,在场的航空工业部长I.S.西拉耶夫也支持西蒙诺夫的意见。

起初,苏联是准备只对华约国家出售苏-27。不过,考虑到华约阵营里都是些财政紧张的“难兄难弟”,这才取消了这项限制。

不过,苏联老将们坚持,出口苏-27时必须阉割其R-27E中距空空导弹的发射功能,以限制先进武器外流。

刘华清一行,是1990年4月到的苏联。

而苏-27的“出口护照”,在2月份才刚刚生效。苏联又考虑到刚与中国恢复关系,所以才没有直接表明,可以出口苏-27.

在刘华清即将离开苏联时,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工业部长别洛乌索夫,送上了一份重磅大礼:“苏联政府原则上批准向中国出售苏-27 !”

回国后,刘华清向军委汇报了此行的成果,8月23日解放军总政代表团访苏,考察苏-27进口项目。

苏联国土防空军,在库宾卡基地向客人们现场展示苏 -27,“苏联英雄”试飞员普加乔夫亲自驾驶,在中国客人头顶上表演了精彩的“眼镜蛇”机动。

这番辗转腾挪的表演,更坚定了中国引进苏-27 的决心。

不过,正当国家筹措资金之际,出现了一些不和的声音。

很多人说:“国家这么困难,花巨额外汇购买飞机,又不一定打仗,值不值得?且维修和备件都麻烦,不如把钱投到自己的航空工业,继续走自力更生的路。”

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坚持道:“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不是水火不容,我们自己的飞机一定要继续搞、加快搞。苏 -27 是个好东西,我们短时期搞不出来。

与其费九牛二虎之力搞出落后的东西,不如花点钱,买点技术,缩短时间,节省经费。现在我们能买得起,人家也同意卖,所以要抓住机会买进来填补这段空白。如果不准备,一旦军事斗争需要又没办法,那才是个历史责任,没法交代。”

在刘华清的主张下,我国与苏联签订购买合同,一共订购了36架苏-27。

1991年3月,苏联航空技术代表团携带米格-29、苏 -27 歼击机赴北京南苑机场展出,以其一流的外形设计及超机动性能令中国空军将领叹为观止,据说一位久经杀场的老将军近距离看到苏 -27 时感慨道:“这架飞机真大,至少可以装下一个班的战士!”

刘华清考虑到当时中国外汇紧缺,而俄罗斯经济正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各类生活日用品和 食品极为短缺,因此他向中共中央建议,采用易货贸易引进装备,后来中方成功地运用易货贸易,将罐头、羽绒衣等物品以“实物工资”的形式抵消了 30% 的货款,节约了宝贵的外汇。

中国引进俄罗斯战机,蒙古为何横加阻拦?

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布解体。这意味着,中苏双方的购机合同,很可能被取消。

好在,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愿意继续履行合同。

1992年6月,第一批12架苏-27战斗机,从俄罗斯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在路过德日达空军基地后前往中国芜湖空军基地。

这次交付任务非比寻常,中国也倍感重视,总参特地派出精通俄语的空军少校,率队提前去往俄罗斯德日达空军基地迎候。

当马宙光看见12架苏-27呼啸而至,安稳的停靠在了德日达空军后,悬着的心,沉下去一半。

战斗机编队,在经过简单的加油和休整后,继续往南,经蒙古领空,奔赴中国。

可是,飞行了一个小时后,编队却突然掉头,又返回了德日达基地。

马宙光明白,肯定是出了岔子。俄罗斯要毁约?还是前方有危险?

马宙光一时也闹不清楚,经过再三询问,他才得知,编队刚要进入蒙古腹地,对方就派出战斗机升空,称俄罗斯军队,侵犯了蒙古领空,要他们立刻离开,否则就会开火。

如果不途径蒙古,编队就要继续往西,飞到西伯利亚,再经中国东北,去往芜湖。

可是,这样一来,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俄罗斯开始与蒙古进行交涉,多次讨价还价后,俄罗斯给蒙古交了20万美元的过路费,这才获准从其领空进入中国。

对于这个插曲,不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始料未及。

苏联时代,蒙古虽不是加盟共和国,却对“老大哥”毕恭毕敬。苏联飞机,进入蒙古领空,如同回家一样。

莫属是途径领空,就算是驻扎军队,蒙古国也不会有任何反对。但今时不同往日,苏联已经解体,属于它的时代也早已过去。

蒙古就是想让俄罗斯知道,它不会像对待苏联那样对待俄罗斯,它也是个主权国家,也需要得到尊重。

当然,蒙古并不清楚这些苏-27是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

这些少量的苏27守护了中国最脆弱的几年,那几年,几乎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防空任务都靠着这屈指可数的苏27在扛着。

这一批苏27的使用频率远超了正常的战备值班的频率,因此,这批苏27的机体老化程度也是最高的可使用寿命也几乎耗尽了,所以新战机到位后最先换掉的也是它们。

引进苏-27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了当时的国防,还在于为中国自主战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美国杂志《军事观察》所言:“解放军空军在引入苏-27SK,又把它的生产线搬到沈飞后,很快研制出了加强版--歼11A,后来生产了大量升级的歼-11B。歼-11B从2007年左右开始服役,一直生产到2018年,受益于更新的航空电子设备,更轻的机身,更多地使用复合材料,国产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以及新的传感器和电子战系统。”

参考文献:

秦鸥.中国引进苏-27战机始末[J].共产党员,2010,(02):46.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田聿.俄媒眼里的“中国苏-27”(上)[J].兵器知识,2018,(09):16-19.DOI:10.19437/j.cnki.11-1470/tj.2018.09.005.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徐秉君.中国第三代战机的引进与研制[J].百年潮,2018,(08):5-19.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8.08.002.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4 阅读:1874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