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天才学子赶考,路宿贵府遭算计,获神秘宝砚助夺魁

爱车的老孟 2022-12-13 18:45:28

康熙年间,杨梅县诞生了一位白字状元,成为当地的一个传奇故事。这个白字状元的名字叫孙元昌。他小小年纪就很有智慧,所以难免有些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那一年县城里建了一座文昌楼,王县长让他去题匾。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揭牌的当天,原来的文昌楼三个字竟然被他题写成了自己的名字,“元昌楼”!这让王知府非常为难。

王县长和孙元昌的父亲是同学,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这份交情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王县长和他的父亲孙福一起去京城赶考,半路上遇到了一个壮士抢劫。他的父亲为了救他,奋不顾身挡住这个坏人的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遭到重击永远站不起来了。为了报答孙福的救命之恩,王县令决定帮孙福的儿子孙元昌一把,但通过这件事,见他如此张狂,又不免担心。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件事过后,王知府还是很郑重地把祖传的一句具端砚送给了孙元昌。

孙元昌非常高兴,他走近细看砚台,果然是好东西: 石嫩如玉,晶莹剔透。砚池中还有一轮明月,月边有泪,眼边有几片荷叶和荷花,花上有一只蜻蜓,看起来像一条翘起的尾巴,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特别引人注目。砚台边缘刻有“君子之道,慎之又慎”八个大字的草书。

孙元昌那个时候虽然年轻,却也从内心深知王县令送砚台的一片良苦用心,从此他的心思就收敛了许多。

一天,他正在学习书法,一只蜘蛛突然落在横梁上,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蜘蛛竟然把砚台上的蜻蜓当成了捕猎的活物,从横梁上俯冲下来进行捕食,孙元昌越来越觉得这块砚台难能可贵。

经过几年的学习,诗文大有进步,终于到了进京赶考的时候了。告别王县长后,孙元昌就前往京都赶考。天快黑的时候,他正好路过一个山庄,于是敲门请求将就住上一晚,过了一夜。可是孙元畅遇到了一个有身份的人家,这家主人看到孙元昌眼界高,谈吐好,预料到他将来会是一个有用的人才,于是就有意让他留在身边教他读书。

一次吃饭的时候,孙元昌在老先生的家的大厅里看到一对对子,上面写着: 家事当成国事办,小臣更比大臣劳。孙元昌见此,又忍不住炫耀起来。他情不自禁地对老先生说:“我一看到这副对联,就知道老先生一定是诗书世家啊”

老先生笑了,“你真有眼光。实话告诉你,这是徐三礼的家乡,当朝文化馆大学士。大学生徐三礼虽然身在北京,但他被告知,所有去北京的考生都将被安排在这儿住宿。我是曾经就是他的家庭老师!”

这让孙元昌更加得意。他想了一下说:“我想把这一对联修改成‘国事当成家事办,大臣更比小臣劳。’不知道老先生是怎么想的呢?"

这位老先生看起来不太赞同,很不高兴,冷笑道:“这个修改,你没感到有什么不妥吗?”

孙元昌笑道:“我这样修改,当然是很讲究的,也一定有它的道理。只有把国事当家事来办,才能做到最好;如果把家事当国事,岂不是把自己和国君来比较了?别人说你心怀叵测,目无圣上,你却无话可说,还可能触犯龙威。这个徐大学士,他应该为国家和百姓努力工作。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辜负国君的期望。如果他不改变,他就会被认为傲慢自大,贪图安逸,目无圣上。”

虽然有道理,但一个敢在徐家老师面前显摆的书生,显然是想找死。然而,这位教师很克制,把不快藏在心里,只是点头微笑,甚至说他改得很好!这让孙元昌越来越无知。

晚上,孙元昌想借蜡烛暖书却找不到蜡烛。他认为这个老先生想刁难他,故意把孙元昌安排在图书馆。因为在图书馆点蜡烛不方便,就没有给他蜡烛,只给了他一把香火来照明。

第二天一早,老先生起床问孙元昌:“先生,昨晚辛苦了。你一晚上看了什么书目没有啊?”

孙元昌笑道:“虽无烛火,焚香为烛,见尽珍宝。”

这番狂言震惊了老先生。老先生然后从那堆书里随便抽出一本极其难懂的古书《七毛》,让他复述,谁知孙元畅却倒背如流。老先生把前朝四诗五经拿出来,随便选了一本。孙元昌更是直言不讳,这些古籍都在必读经典之外,也能如此牢记,这让老先生大吃一惊。

临行前,徐家老先生给孙元昌献了十二两香。老先生再三叮嘱,他到北京的时候就点了香。一个是辟邪避秽,一个是思如泉涌,对他考试肯定有帮助。

孙元昌并不知道,这香并不是昨晚烧的香,而是徐家晚上用来防盗护院的掺了昏脑的特殊香料。

孙元昌不知道,他前脚刚走,后脚老先生就给徐三礼大学士送来了一封信。书中描写了孙元昌的狂妄和信口改对联一事,同时也极力渲染此人的文采,说此人若能胜出,说不定将来文华堂大学士就是他了,如此狂徒,定会祸害国家。

看了书信,徐大学士被吓得一身冷汗。他想了想家里的对联,感觉实在经不起推敲,就马上给老先生回信,让他就按照孙元昌的意思修改对联重新悬挂,以免日后带来灾难。

就这样,徐大学士对孙元昌的卷子格外关注。试卷出来后,他仔细研究了一下。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仅文笔极佳,论述流畅,而且极其丰富大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这使阅卷老师都感到非常高兴。

但在仔细检查了字迹和墨迹之后,徐大学士突然发现了孙元昌的一个致命错误。孙元昌引用宋人“上安下顺,弊绝风青”这句话时,有一个不该错的错别字。大学士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小疯子,行为不检,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康熙皇帝在看的时候,看到孙元昌的卷子最突出,就拿了起来。他真的才华横溢,他的话就像在写他自己一样,不禁欣喜万分。他拿起墨笔询问文章要点,徐大学士不失时机地为康熙指出了纸上的错别字。原来孙元昌写的“清”字少了三点水。

这是一个关键词。“清”与“清”有关。如果你犯了这个错误,不仅会毁了你的未来,还有可能掉脑袋。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康熙看着看着,感觉还是少了三点水的“青”字更好。他再仔细看时,突然发现试卷上有一只蜘蛛在爬,正好补了那三点!

这下把徐大学士惊了个措手不及,他连忙上前,伸手弹开蜘蛛,这才让皇帝看错了笔画。

康熙有点疑惑。文章写得那么好,这么关键简单的一个字怎么会写错呢?

出于惜才的缘故,晚上,他再次翻开卷子琢磨。令他惊讶的是,被弹走的蜘蛛又出现在错别字“清”上。他大吃一惊,再次把它弹开,但蜘蛛又爬回了那个位置!

康熙看到这种现象,认为是天意,于是召集了大学士等一批礼部考官连夜商议。

看到皇帝有意指定孙元昌为状元,徐太傅说:“现在江南一些士子对清朝不满,千方百计抵制清朝入中原。皇帝最好叫孙元昌来问话。也许他可以了解一些细节,然后再做决定。现在还不晚。”

康熙想想也有道理,就传旨叫孙元昌,问他为什么“清”字写得少了三点。

孙元昌答道:“我不是故意写‘清’字的。只是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点了一炷香,突然觉得神智模糊,笔力无力。现在想来,也许是天意把‘清’字写得少了三点,这使我糊涂了,好让国君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一个立志报国的书生,以此来证明大清是有福的,是顺利的。”

康熙拍了拍龙案:“江南小秀才,你是典型的自作聪明。我怎么能相信你的鬼话呢?”你难道不害怕我会杀了你吗?"

孙元昌打了个寒噤,差点尿裤子:“我说的都是真的。我希望皇帝三思。”

徐大学士接着问,“黑蜘蛛一次次爬回‘清’字,迷惑人的眼睛。是因为你用黑魔法操纵了它了吗?”孙元昌想了想,说:“本城的王知县送了我一方莲花蜻蜓的端砚。我读书的时候,蜘蛛爬下来经常以为它是真的蜻蜓,就从横梁上俯冲下来觅食。结果他们掉进了砚池,死里逃生。

出于怜悯,我用刷子把它们从砚池中捡起来,放在院子里的草地上。现在有一只蜘蛛躺在一个卷上,它只能算是一个来感恩的小生物……”

康熙听了陈述后,心中一惊,却也半信半疑,说:“把端砚给我看看!”

很快就有人去旅馆拿来砚台,拿过来看了看。和孙元昌说的一模一样。康熙这才相信了孙元昌的忠厚老实。砚台上“君子之道,慎之又慎”这八个字,让康熙看起来精神大振。

康熙见孙元昌英俊潇洒,目光清澈,不禁窃喜:一个善良的书生,连蜘蛛都有恻隐之心,何况待人接物?如果你能当官,你的人民有福了,这真的是难能可贵,令人鼓舞。即使有错,也能原谅,表现出非凡的气度。他当即提笔,指名孙元昌为第一名。

徐大学士对孙元昌的傲慢还是很反感的,于是对康熙说:“为了史实,本科状元应该有别于其他科举,也说明大清的皇家尊严不可侵犯!不如给他‘白衣状元’的称号吧!”

康熙认为有道理,虽然皇帝恩宠威武,但惩罚还是要的,于是准许在本科状元前面加一个“白字”,于是孙元昌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白字状元。

经过这次惊吓,孙元昌以后不敢再卖弄小聪明,最终做了一个好官。

好了,本期的故事,我们到这就讲完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感谢您的观看,如果想看更多的民间故事,欢迎关注星光侃故事!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