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姑娘来中国留学,待了4年后坦言:与美国生活差距一目了然

谈天鉴夕朝 2024-05-04 20:42:43

本文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所有人物、情节以及事件均为作者的想象创作。如有任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地点相似之处,纯属巧合,各位看官请勿对号入座。

我的女朋友玛利亚是一个美国人,我们在一起已经四年了,毕业之前我内心十分忐忑的问她是准备留下来还是回美国。

没想到她十分肯定的说:当然是留下来,在中国呆了四年,与在美国相比差距相当明显。

我十分不解的问她有什么差距,听完她的话,我笑了。

我出生在江西南昌,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独具江南韵味的城市。

家境虽然不富裕,但父母对我的教育十分重视,每当放学回家,他们都会耐心地教导我温习功课,逗趣地给我讲解诗词典故。

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我很快就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时代,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喜欢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随着知识面不断扩展,我对未来的理想也逐渐清晰起来——我要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怀着这样的志向,我从不曾在学习上马虎过,最终,我的勤奋终于有了回报。

高考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州一所重点大学。

人生总是充满了遇见与重逢,而有些人的出现,注定会给生命增添异彩。

在这所大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异国面孔。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有的皮肤白皙,双眼放着异域的光芒。

而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中,有一位姑娘格外引人瞩目——她就是玛利亚。

第一次在人文学院的讲座上看到玛利亚时,我一下子就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

她有一头及腰的秀发,眼睛深邃高挺,她那挺拔纤细的身材,即便穿着朴素的T恤和牛仔裤,也十分显眼夺目。

在我们班同学的打听下,得知玛利亚来自于美国,是靠国家留学基金在这里读书的。

从一开始,玛利亚便给人留下绝佳印象。她不仅才华出众、学习刻苦,为人更是谦逊有礼,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而随着学习小组的分配,我和她成为了小组伙伴,接触机会越来越多,关系也愈发亲密了起来。

玛利亚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充满好奇,她对中国的美食也情有独钟。

回想起第一次和她一起在校园美食街品尝海鲜大排挡时,她每品尝一种新式佳肴,她都会一脸陶醉地夸奖:这味道太棒了!

或许,是她对东方文化独有的专注与热爱,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她也生出了无限好感。

大二那年,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玛利亚阐明心迹,没想到她竟然对我也很有好感,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表白。

从那时起,我们就正式恋爱。周末或者节假日,我总是约她出去玩。

有时是去珠江上游览,欣赏沿途两岸的风光秀美,有时是去岭南名园,感受扑面而来的花香氤氲。

而每到中秋节,我必定要带她逛逛广州最热闹的节庆花市,让她多一份异国他乡过节的体验。

度过了一段时光,玛利亚渐渐爱上了广州这个城市,更是被中国饮食的勾魂夺魄的滋味所深深折服。

很快,她便吃遍了广府名菜,也接触了四川麻辣火锅、东北大拉皮等其他名菜。她尤其偏爱广东本地盐焗大虾,每每见到都是赞不绝口。

在日渐深交的亲密无间中,我和玛利亚也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对中西文化的互相交流也日益频繁。

我们谈笑间总能发现新鲜的话题,挖掘出彼此身上独特而有趣的一面。

我虽然从小就生活在中国,但对本土文化的东西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

而通过与玛利亚的交流,我慢慢明白农历中的各种习俗、节庆背后那些曲折动人的传统民俗。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满射时,我们就习惯性地漫步在校园里的湖畔。

有时侃侃而谈,议论学术理想抱负,有时视线相对,心有灵犀地互诉爱意或是心事。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和玛利亚已经走过了大学生活的前三年时光。

作为异国恋人,我们之间虽然有着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阡,但通过相互体谅、包容和学习,我们的感情不断加温、升华,早已融为整体,难分彼此。

大三那年的寒假临近,我忽然想到,是时候让玛利亚好好感受一番中国的年味了。

于是在放假前夕,我怂恿她和我一同回到老家过年。

她虽然对中国的传统佳节早有耳闻,但只是一知半解,对于节日里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还知之甚少。我当即就向她热情洋溢地介绍起来。

我告诉她,春节这个传统的农历新年,有着非同凡响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具有象征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寓意,更蕴含着家国团圆的深层意义。

在这不平凡的日子里,每户人家都将团聚在一起,彼此拜年祝福,吃着团团圆圆、象征和谐美满的年夜饭。

在除夕夜,还要燃放绚丽多彩的焰火,把过去一年的烦恼统统驱逐,迎接崭新的一年。

听我娓娓道来,玛利亚的眼睛里闪烁着新奇的光彩。就这样,我带着玛利亚踏上了回家的春运归途。

列车终于在南昌西站拉响了汽笛,我们大汗淋漓地拿起行李箱下了车。出站口处,父母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从车站到家中,一路上父母就未曾停止对玛利亚的种种打听。玛利亚活泼乐观、应答老到的谦逊模样也让父母十分喜欢。

回到小县城里的老房子,家中的大门早已敞开,一溜排开的春联喜庆洋溢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看到父母如此亲切热情地接待玛利亚,我心中总算放下最后一块石头。

随着相处日久,我们的感情也越发深厚,但与此同时一个让我纠结许久的疑虑浮上心头:玛利亚即将毕业,届时会继续留在广州,还是选择重返祖国呢?

恋爱至今我们早已对将来的规划不作任何交代,但面临着人生新的一页时,这个问题的严肃程度显然胜于任何一次吵闹或冷战。

一次我们并肩在南昌街头闲逛时,我终于提了出来。

"我们快要毕业了,你有没有考虑过是留在中国还是回美国发展?"

玛利亚听罢显得一怔,随即温存地看向我,嘴角漾起一丝微笑。

"留在中国呀,这还用问吗?我已经完全被这个充满魅力的神奇国度所吸引了。"

她用并不纯熟的汉语诚挚地阐述着她的决定,情真意切的语气令我意外之余,对于未来的人生格外振奋。

玛利亚的这番话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和振奋。

我原本还在为她毕业后会不会就此离开中国而忐忑不安,现在听她亲口坦言要在这长期定居,我的内心顿时如释重负。

在玛利亚看来,中国对她的吸引力远非一般。她首先称赞了中国那种五花八门、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的确,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早而玛利亚亲身体验到的北方菜、川菜、湘菜等地方特色风味,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力代表,连她这个美国姑娘,也难逃其诱惑而沉沦其中。

除了美食方面,中国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也给玛利亚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谈到在国内看病的便利性和负担能力时难掩兴奋之色:你们只需要凭社保卡挂号就能直接在医院看病,且由国家医保帮助承担一部分费用,实在太好了!

而在美国,除了紧急情况外,看病基本都得事先预约,排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都有可能。更不用说单单是药的费用了,高昂到我们根本难以承受。

玛利亚这番诚恳的赞叹让我为之一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和质量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也长期被诟病和痛批不足。

但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国家投入巨资用于医疗体制改革,基本确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无疑,这一切的变革都切实造福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家万户。而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更是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这种看病无障碍的便利。

但玛利亚最为钦佩的,恐怕还是中国这片热土上那种难能可贵的和平安宁了。

她提到:在一个四处充斥枪支暴力的国度长大,我对那种恐惧和阴云密布的氛围已经深恶痛绝。

我希望以后和孩子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安全祥和的环境,而中国无疑就是那个理想之地。

她的这番言辞让我禁不住又为国家而感到自豪。在曾经被战乱蹂躏的几十年里,即便民不聊生,中国人却始终以敦厚朴实的品德为世人所称道。

而如今和平年代,一派太平祥和的景象更是日益蔚为大观。无怪玛利亚会有此高度赞颂,实在是看在眼里、感受在心坎儿上了。

面对玛利亚阐述的这些直白而中肯的美评,我不禁想起几代中国人为了建设这个强盛国家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心里百感交集,亦喜亦忧。

或许,我们正在慢慢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梦想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也指日可待了。

谢谢你,玛利亚。你的称赞不仅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对我们祖国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我站在南昌的滨江公园里,望向涓涓的湖水,激动得语无伦次。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建设的中国会变成一个完全令你无可挑剔的国度。而届时,请让我带你再次游历祖国的每一处旖旎风光。

“谢谢你,也相信我们共同的祖国”,玛利亚深情回望着我,“我只愿努力成为这片温土之子中渺小而值得骄傲的一员”。

斜阳西下,我们的身影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愈发恣意温情。

我知道,这就是我们将要扎根发芽的热土,而眼下则是新生活的第一天。一切的阻隔都已不攻自破,美好的明天正向我们招手相召......

本文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所有人物、情节以及事件均为作者的想象创作。如有任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地点相似之处,纯属巧合,各位看官请勿对号入座。

24 阅读:13525
评论列表
  • 2024-05-11 11:50

    虚构出来的文章有什么意义。

    yanweiyuan119 回复:
    且又长又臭[呲牙笑]
  • 2024-05-07 22:07

    差距是美国校园子弹满天飞!

  • 2024-05-10 08:21

    开心、圆满、成功、就好!

  • 2024-05-07 09:45

    是的,人的一生安宁祥和是维一的选择。钱财身外物,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能过得开心就好了。

  • 2024-05-07 12:49

    AI文

谈天鉴夕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