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核潜艇闯入我国,毛主席只用一招,让其被困7天

史海任我行 2024-05-02 12:19:26

1972年2月21日,北方地区依然银装素裹,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从人们的脸上划过,仪仗队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北京机场的跑道外侧。

周总理当时已经患上了膀胱癌,身体极为虚弱,但为了迎接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他忍着寒风,在机场等待了好几个小时。

突然塔台传来消息“地勤人员做好准备,客人马上到来。”随后一架军用客机缓缓降落在了跑道上,一位老人走出舱门,目光扫视着周围壮观的景象。

这便是尼克松第一次访问中国时的场景,当他看到扶梯下的周总理后,便匆匆走了下来,双脚还没接触中国的土地,右手便早早伸了出来。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记者按下了手中相机的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尼克松对周总理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

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但鲜为人知的是,尼克松访华前,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险些让中美破冰化为泡影。幸运的是,这个突发事件被毛主席轻松化解。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自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联多次在国际上公开诋毁中国,在赫鲁晓夫的引导下,苏联在修正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新上任的勃列日涅夫与前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大搞个人崇拜,导致苏联进入了有史以来最腐败的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勃列日涅夫大力发展军工,同时又将国内矛盾向外转移。中苏之间也由“口头谴责”转变为了“武装冲突”。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的确达到了顶峰,但全国上下铆足干劲搞军工的同时,也让苏联的产业结构失衡,军工行业消耗了为数不多的资源,关系到民生的轻工业停滞不前。

再加上特权阶级对底层的剥削越来越严重,苏联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维持国内各行业的正常运转,苏联加大了对卫星国的掠夺,这导致东欧国家对苏联这个吸血鬼怨声载道。

1968年,苏军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包括中国在内的和平国家谴责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从东欧撤军后,苏联又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中苏漫长的边境线上陈兵百万,双方剑拔弩张。1969年,苏军先后挑起了珍宝岛事件以及铁列克事件,我军边防部队英勇抵抗,令苏军未能占得一点便宜。

勃列日涅夫恼羞成怒,扬言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为了防止苏军的入侵,毛主席号召北方地区“深挖洞,广积粮”,并将北方的工业设施向内地转移。

周恩来警告苏联:“苏方如果发动核战争,必将会导致中苏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国人民不会屈服,将会抗争到底。”

毛主席也斩钉截铁的说:“如果苏联动用核武器,中国所有野战部队将会在边境集结,分批次冲进苏联境内,随后民兵跟进,中国将全面占领苏联全境。”

毛主席上一次如此坚决还是在志愿军入朝之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即便如今对手变成了苏联,毛主席依然未失当年的豪迈气概。

当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见中国亮出了坚决的态度,勃列日涅夫有所忌惮。虽说核大战并未爆发,但当时北方的几大军区长期处于戒备状态,国防开支面临着巨大压力。

自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后,冷战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越南战争持续到1969年时,美军在越南已经累计投入了45万人,血腥的丛林游击战让养尊处优的美国大兵苦不堪言,阵亡士兵的巨额抚恤金让美国政府倍感压力。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美国豪掷812亿美元的军费,但战争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美国国内物价飞涨,群众反战情绪高涨,美国政府的影响力岌岌可危。

自从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美苏两国开始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由于越南战争的缘故,美国到了六十年代末已经无力再研发更多先进的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已经全面落后于苏联。

除此之外,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下降,先是联邦德国主动向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示好,然后法国又推行了“戴高乐主义”,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驱逐了驻法美军。

曾经西欧国家对美国唯命是从,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在打美国的脸。

美国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中国的关系。

早在1967年,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就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长远来看,我们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他的狂热,增进他的仇恨,威胁他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10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这篇文章传到国内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党中央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其中陈毅、叶剑英、徐向前等人均认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不仅有助于对抗苏联,还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宣布解除公民赴华旅游以及购买中国商品的限制,作为回应,中国也释放了两名因非法越境被捕的美国人。中美关系正在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

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刻开始谋求中美关系的“破冰”,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仅1971年,基辛格就曾两次访华,为之后尼克松访华做好了铺垫。

尼克松也积极跟进,宣布美国海军停止在台湾海峡的巡逻,同时向中国保证,假如中苏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不会与苏联站在一边。

由于中美关系的禁锢逐渐松动,中国外交事业在1971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即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两国老死不相往来,两国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当然不会一帆风顺。

尼克松访华前的小插曲

1971年4月,“乒乓外交”开启了两国民间交流的大门,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以来的隔绝状态,周总理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

基辛格访华期间,也在与中方积极磋商尼克松访华的相关事宜,最终商定访华日期为2月21日。

正当毛主席准备迎接尼克松时,南海舰队却传来了一个消息:“一艘美国核潜艇已经驶入了琼州海峡。”

这艘美国核潜艇被发现的日期是2月7日,已经临近春节,琼州海峡一带的渔民纷纷收网返航,准备与家人团聚。

琼州海峡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唯一通道,航道十分繁忙。美国的核潜艇以为临近春节,中国海军的巡逻有所松懈,于是跟着渔船潜入了琼州海峡。

不料,潜艇在上浮换气的时候被几个渔民发现,这些渔民靠海吃海,从来没在这条航道上见到过军用船只。

于是他们立即向当地的公安反映了情况,公安局有很多民警是退伍的海军,听渔民们描述,民警们判断出,如此大的体型,不可能是常规动力潜艇,只可能是核潜艇。

要知道,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于1970年底才刚刚下水,如果潜艇要进行海试,一定会封锁附近航道。

当地公安立刻与南海舰队司令部取得了联系,南海舰队表示:“我方并无任何船只在描述海域活动。”这下没跑了,一定是美军的核潜艇。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陷入了沉思,眼下尼克松即将访华,美国核潜艇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制造事端,目的何在?

毛主席很快便分析出了美国潜艇前来“拜访”的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虽说1954年被美国政府平息,但麦卡锡主义为反共分子、极右分子提供了温床。

但是,这些顽固派往往不能准确的分析国际形势,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这些顽固派很多都在军队任职,他们始终对美军的实力充满自信,所以对尼克松的中美和解主张不屑一顾。

尼克松的总统宝座也并不牢固,竞选时他曾承诺,美军将会从越南撤军。但是尼克松上台后,并未兑现自己的承诺,反而增加了在越南的驻军,这让民众对他的支持度直线下降。

美国核潜艇此时进入琼州海峡的主要目的或许是想破坏尼克松的访华计划,然后趁机将他赶下台。美国军方当然希望一个“鹰派”总统登上宝座。

毛主席说:“就算尼克松不来,土克松也会来,我们还是要做好准备。”毛主席的意思比较清晰,美国的事情与中国无关,但主张中美和解的尼克松如果下台,中国将会再次同时面对两个超级大国。

按常理来说,美国核潜艇进入琼州海峡,其性质无异于侵略,南海舰队理应将其击沉。但是毛主席却给南海舰队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要声张,只将美舰驱离即可。”

接到命令后,南海舰队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了73、74猎潜艇大队,封锁了琼州海峡的两个出口。琼州海峡比较狭窄,两个大队足以将整个海峡封锁。

当时的美军核潜艇并不算先进,噪声极大,而中国的037型猎潜艇上均装有先进的声呐系统。在如此狭小的区域,美国潜艇无处遁形。

为了防止被发现,美军潜艇的艇长下令关闭所有动力系统,并下潜至最大深度。为了保证输氧器的正常运转,潜艇上的电子仪器也被迫关闭,只为节约电力。

艇员们在漆黑的环境下生活了一周,内心接近崩溃,更加糟糕的是,艇内的氧气、食物、淡水都即将被耗尽,如果继续躲在水下,这艘潜艇将会成为100多名士兵的棺材。

在水下潜伏一周后,艇长决定冒险浮出水面,让士兵们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但是,潜艇刚一上浮,便被我军的雷达锁定,四艘猎潜艇开足马力向潜艇驶去。

毛主席多次叮嘱南海舰队:“不准攻击!只需将敌舰驱离,不能给美方留下话柄。”接到命令后,四艘猎潜艇将美军潜艇团团围住,艇长在舰桥上能清晰的看到我军猎潜艇上排列整齐的深水炸弹。

艇长急忙下令:“全速撤退!”这艘美军潜艇在我军的注视下离开了琼州海峡。从当时的处境来看,美舰孤军深入,我军以逸待劳,完全有能力将其击沉,但人民海军没有动手,只为了尼克松访华计划能够正常进行。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座机平稳的落在了北京机场,毛主席在与尼克松见面时,对于核潜艇的事只字未提,尼克松的访华之旅非常顺利。

结语

“能屈能伸者,大丈夫也”,通过毛主席处理这件事的方式便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与谋略,他的正确决策保证了尼克松访华之行顺利进行。

虽说尼克松于1974年因为“水门事件”被国会谈何,但是他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可惜的是,毛主席没能目睹这一天。

自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中美关系的发展虽说并非一帆风顺,但终究打破了相互隔绝的状态。

看看冰箱里的可口可乐,商场里的肯德基快餐店,精彩刺激的漫威电影,再看看美国的唐人街、孔子学院,其实这都是中美建交的结果。

中美两国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双方只有正确的看待差异,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0 阅读:1772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