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列入成都中学生负面清单,该不该推广?真能威慑到校园小霸王吗?

燕赵节度使 2024-03-22 20:08:26

其实还是要看落地执行的效果。这类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是好的,“让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但回到现实,预防和早发现校园欺凌的情况,及早发现并干预有不良行为甚至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分级处置,我想才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成绩好坏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品德的标准,有的孩子表面乖巧,背后也许是出谋划策的主导,这些都是不一定的。关注在平时,管理在平时,我觉得效果更好。有的孩子也许会选择通过网络的方式实施欺凌行为,这是相对隐蔽的,这一层的也要多加留意。

两面人或多面人更需要警惕啊。

施行后可以看效果,再考虑推广的问题。毕竟,对有的霸凌者来说,能不能上学、上什么样的学校,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个中考政策大抵是对家长能起作用,家长会因此多关注孩子学习之外的言行举止。

学校和家庭对欺凌事件如何处理才是更关键的。比如有的学校,在班级悄悄安排了校园欺凌反映情报员,有的地方检察机关在校园里设置“蓝朋友信箱”,匿名举报校园欺凌等情况,便于搜集信息,及时发现苗头,不要等到恶性犯罪行为的发生,再回头反思。

教育引导是一方面,严肃对待、坚决不和稀泥是一方面,还要及时与司法机关联系,要让“小霸王”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年龄不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保护伞。哪怕有的情况是仅仅作了训诫,也要跟踪观察。

有的孩子的恶非一日养成,事前预防胜于事后处理。

当然会有威慑作用,在试点实施之后,如果效果可见,就应该推广,如果效果不佳,也应该在调整之后,继续试点,直到适合全面推广。

因为校园霸凌,已经成为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出台治理措施,迫在眉睫。

从政策本身来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霸凌的孩子,一般都不是什么爱读书的,升学投档之类的,他不关心,谈不上威慑。

但霸凌的根源,不仅仅在孩子身上。

如果我说,每一个霸凌的孩子,背后都有失职的父母,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如果我说,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应该也没人反对吧?

从过往的新闻事件剖析,几乎所有霸凌事件的背后,都跟霸凌者家长有意无意的放任密不可分。

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个小事,吃亏的也不是自家孩子,不但懒得管,甚至还可能沾沾自喜,觉得自家孩子能耐。

但如果,一旦被定性为“霸凌”,将实实在在影响孩子升学,这事的严重程度,在家长心目中最少上升一个台阶,会从“懒得管”,变成不得不管,不敢不管。

我们再来看看,家长重视与否,对校园霸凌的影响会有多大。

在孩子小学初中,在家庭教育还能发挥极大作用的阶段,家长对霸凌的重视程度,与霸凌的发生概率,应该是成反比的。

因为,几乎所有严重霸凌事件,都是持续事件,都有一个由小而大的发展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耳熟能详的老话,非常适合用来形容校园霸凌。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家长的忽略、放任,就不存在什么校园霸凌,防范,治理校园霸凌的根源,在于治理家长的漠视、放任心理。

“校园霸凌者在录取中最后投档”的规定,可能对霸凌者威慑力不大,但在家长的角度上,威慑力却不小。

只要家长上了心,不管是多加告诫,还是一旦有苗头就严加管教,实际上都可以把许多严重霸凌,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政策,也体现了教育系统对防范,治理霸凌的决心,对校园霸凌的相关人员,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

在学校方面来说,增加了一种可用的治理手段,也会让学校更愿意,更有依据去关注,管理此类事件。

也就是说,新规定的实施,必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家长与学校,共同对校园霸凌增加关注,而缺乏关注,恰恰是霸凌这种校园暗流,赖以生存的土壤。

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治理校园霸凌,应该采取更加严厉的,譬如开除,承担刑事责任之类的措施。

但要知道,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法》,过于严厉的措施,实际上可能涉嫌违法,并不具备现实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想让这个新的政策,真正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补充规定,详释“校园霸凌”的定义。

什么是校园霸凌,什么属于偶发矛盾,校园霸凌是否包括精神霸凌,都必须有严格的界定,有可参照的细则标准。

否则的话,政策的意义与威慑力,会被大为削弱,最终变成空谈,甚至在实际执行中,有时“杀错”,有时“放过”,催生新的矛盾。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恶劣程度触目惊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教育局推出的“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家里有学生的家长,对于素质评价手册都不陌生。因为该手册会像档案一样,要一直跟着孩子,所以每学期的评价和填报,老师和家长、孩子都会尽量写好话,这个评价过程也就变成了走过场。

实际上,素质评价手册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的全面观察和记录,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在破解唯分数论的人才选拔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看到在成都教育局此次推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既有正面清单也有负面清单。

正面清单包括市级及以上“新时代好少年”“劳动奖章”“劳动能手”等获奖记录,这些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推荐为指标到校生或在录取中优先投档;而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如若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或未按要求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等负面清单行为的,会“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

让道德品质和升学挂钩,起码会让施暴者知道,整个社会对欺凌这样的事件持零容忍态度,作恶是要承担严重后果的。即便这些孩子不在意升学问题,至少他们的监护人还是知道轻重的。有所忌惮,总比有恃无恐要好很多。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希望类似的模式能够在全国进行推行;并希望能够针对欺凌行为制定界定手段,以防钻空子、扯皮等情况的发生。

面对霸凌问题,最好的处理方式当然是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学校应当做好“反霸凌”教育,教会孩子识别霸凌行为,学会应对霸凌行为的常用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建立起对欺凌行为的抵制态度,拒绝参与任何欺凌行为,勇敢反抗欺凌行为,共建阳光、安全的校园环境。

0 阅读:17

燕赵节度使

简介:史书万册读不尽,偶窥残卷说古今。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