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后,美军就认识到在朝鲜的这场仗,是打不赢了

时代有个大车轮 2024-05-14 01:44:58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美国内部被称为“警察行动”,多数美国政要和军事将领在起初都没有将朝鲜这场仗看做是一场持久的战争。

“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更是放话,在圣诞节前就结束战争。可见美国人对朝鲜战争有多么乐观。

那么美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朝鲜战争的呢?

就是长津湖战役之后,准确的说是美军王牌陆战一师被志愿军包围后,从这一刻开始,上至美国总统、下至美国平民,都开始关注朝鲜战争了。

图|撤退中的美军

时间倒回到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爆发前夕,当时美军没有几个人相信中国志愿军会在这个地方与"联合国军"决战。

美国人之所以这么想,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津湖的地理环境太恶劣了,听听这个地区的名字就知道了,死鹰岭、荒山岭、雪寒岭、剑山岭……,名字就透露着荒凉。

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曾对美军战史学家说:“长津湖地区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这个地方除了荒凉之外,更严重的是气候。

1950年11月份的长津湖地区,迎来的是五十年一遇的寒冬,夜间最低温度低到零下四十五度。

更为严重的是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冬装准备严重不足,全军穿着南方的薄棉衣就入朝参战,这样的装备别说打仗了,连生存都是个问题。

这就是长津湖战役的真实情况。

既然不适合打仗,那么为什么志愿军一定要在长津湖伏击“联合国军”呢。

这主要是当时的战局所决定的。

志愿军入朝后,主力部队都集中在朝鲜半岛的西线,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也就是云山战役,就是在西线打的。

当时在西线的敌军是以美军第八集团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云山地区被志愿军痛击后并没有放弃挺进鸭绿江的战略部署,在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

而在东线,以美军第十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兴南地区登陆,这些部队被称为东线的“联合国军”。

东线的“联合国军”和西线的“联合国军”,形成了两路并进鸭绿江的局面。

这种两路并进就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当时志愿军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西线,东线完全空虚,如果美军第十军在东面跑的快点,一旦发现了志愿军主力,那么就会迂回到志愿军后方,整个西线的志愿军就会处在两线作战,甚至被包围的局面。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除了战场形势外,在1950年11月,“联合国军”在朝鲜总兵力高达55.3万人,其中地面部队42.3万人,位于朝鲜北部第一线约35万人,而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仅步兵6个军18个师,炮兵3个师又1个团,共约25万人,人数上处于劣势,装备与火力上就更为悬殊,迫切需要二线部队迅速跟进。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第九兵团入朝那么紧急了。

志愿军第九兵团原归属华东野战军,也就是第三野战军,是最早确定的攻台第一梯队,战斗力极强。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全兵团共3个军12个师15万人。

如果朝鲜战争没有爆发,那么九兵团必然会解放台湾。但是1950年6月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既定的军事计划也不得不做出调整。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九兵团成功将美军第十军下属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1950年11月28日,也就是美军陆战一师在长津湖被包围的第2天,美军在长津湖被被包围的消息出现在了美国媒体上。第一个报道的是美国陆军的《星条旗报》,紧接着《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援引了它的报道,终于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美国民众对陆战一师被包围大为惊讶。因为美军陆战一师在美国久负盛名,号称“美利坚之剑”,是美军地面部队中兵员素质最高、武器装备最好、获奖最多、战功最大的部队,没有之一。

陆战一师是美国精神和意志的象征。当陆战一师被包围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人彻底慌了,美国民众开始关注朝鲜战争,并为陆战一师祈祷。

陆战一师想突围,但是谈何容易。

一路上遭到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围追堵截,当时的形势下,陆战一师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以至于陆战1师第7团团长利兹伯格上校后来坦言:“从长津湖撤退真是太艰难了,一度以为会全军覆没,毫无生还的机会。”

但是最后的战果却是陆战一师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逃出了志愿军的包围圈。

志愿军想要围歼美军实在是太难了。

当时被分割包围的美军用坦克组成环形防线,以强大的火力抵挡志愿军潮水般的进攻。

落后的装备、匮乏的保障和恶劣的天气,使志愿军难以摧毁美军坦克构成的防御工事。

因为天气严寒,志愿军手中的中小口径的迫击炮,由于严寒的影响,打出去的炮弹三分之二成了哑弹。

当时志愿军手中没有重炮,所以面对美军坦克组成的环形工事,除了冲锋外,没有其他办法。

虽然伤亡很大,但志愿军官兵们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向敌人的钢铁堡垒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猛烈冲锋,使美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惧怕。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的战术堪称完美,分割包抄、夜间作战、断敌后路,这些志愿军都做到了,可是却无法全歼美军陆战一师。

除了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后勤保障外,帮助美军逃出包围圈的最大助手就是天气。

图|美军通过水门桥照片

当时志愿军迂回到了敌人的后撤之路设伏,但是因为天气严寒,设伏的士兵在阵地上就被冻僵,当美军到来时,这些志愿军士兵已经成了“冰雕”,枪口都在瞄着敌人的撤退方向,但是却无法开枪,因为整个连队都牺牲在严寒之下了。

这就是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冰雕连”不是一个连,足足有三个连的士兵在严寒中失去了生命。

如果没有严寒,那么陆战一师绝不可能逃出包围圈。

关于这点,美军将领也是承认的。

美军陆战一师作战处的阿尔法·鲍泽上校在回忆长津湖战役时说:

如果中国人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我们绝不可能走出长津湖!陆战一师是侥幸生还!”

作为美军的王牌战队,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投入兵力大约1.5万,阵亡561人、失踪182人、受伤2894人、非战斗减员3600人(主要为冻伤),总计损失7237人。

如果从伤亡数字上看,美军陆战一师的伤亡并不算惨重,但是长津湖战役让美军开始从新审视朝鲜战争。

长津湖战役后,美军内部极其悲观,感觉这场战争打不赢了的人大有人在。

美军陆战一师老兵艾德.里弗斯,在多年后回忆长津湖战役时就说:

“他们都没有鞋和袜子,许多人只穿单鞋,其他人的脚则裹着破布,他们的脚都冻僵了,又肿又黑,很难相信那些人还能走路,更不用说还能向面前的阵地发起进攻,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这场仗是打不赢了。”

艾德.里弗斯的观点是大多数美军官兵的观点,虽然成功的逃出了长津湖,逃出了志愿军的包围圈,但是志愿军的勇猛、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美军。

战后多年,陆战第1师作战处长鲍泽还心有余悸地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长津湖战役也让美军这个纸老虎原形毕露,当美军被志愿军包围后,美军瞬间陷入惊慌失措状态,在头上没有飞机,也没有遭到重炮攻击的情况下,美军第一反应竟是逃跑,而不是向志愿军亮剑。

在开战前,美军将领各个桀骜不驯,瞧不起中国军人,称中国士兵为“洗衣工”,可是当中国军队主力出现在眼前时,却没了拼死一战的勇气。

如果美军真的自认为自己是王牌,完全可以在长津湖与我军决战,可是美军无论王牌还是普通部队,都没有打出气势,这就是直到现在都在说美军“钢多气少”的原因。

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7军第80师师长詹大南曾说:

“美军是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有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有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意志。”

朝鲜战争是我们的立国之战,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世界重新开始认识中国,并尊重中国,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沃尔·特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一书中写道:

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巨大的力量,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直到现在,中国军队在美军心中都有极高的地位,这就是朝鲜战争打出来的尊严。

本文参考资料:《亲历者讲述真正的长津湖战役》;《血战长津湖》何楚武、凤鸣、陈宏宇 著;《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 沃尔·特赫姆斯 著;

0 阅读:0

时代有个大车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