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为何失败?原来这才是背后的真相!

历史小松 2024-04-05 08:44:19

南京会战和莫斯科会战,同样都是关乎首都存亡和国家危亡的保卫战,为何南京会战会以中国军队失败,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胜利而告终呢?

那么,南京会战和莫斯科会战究竟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下这两场首都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日军华中派遣军,遵照日军大本营命令,投入20万军队,由海陆两军向南京攻击前进。

此时,留守国府首都南京的中国军队,不到15万,而且还没有空军和海军的支援,有战斗力的德械师经淞沪一战后,战斗力锐减。

日军进攻南京城

最终,南京保卫战历时12天,中国军队伤亡5万,日军伤亡1.2万,以南京城的陷落,标志着南京保卫战的失败。

同时,因为唐生智的撤退命令不及时,以及中国军队撤退失序,还有渡船此前以被唐生智下令焚毁殆尽,导致中国军队大多数滞留在南京城内,最终被日军俘虏、残忍杀害,以及30余万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也惨遭屠戮。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开战,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历时3个月。

最终,苏联军队以伤亡100万人的代价,粉碎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给德军造成了50余万的伤亡,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最终胜利。

首先,单从投入兵力来说,南京会战的中国守军和戍卫莫斯科的苏联军队就是不能相比较的。没有成规模的军队进行防守,对于城市保卫战是非常艰难的,这也是取得防守胜利的基础。

除开兵力,然后就是武器装备差距了,这也是国防军事重工业的体现之处。

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除开部分德械师装备精良(步枪为中正式,机枪为捷克式等),大多数中国军队装备的都是老枪,甚至好几名士兵一同支配一把枪,连迫击炮也是少的可怜,外围防线工事匆匆修建,根本没有形成三线阵地。

反观防守莫斯科的苏联军队,斯大林当时询问红军元帅朱可夫是否有能力守住莫斯科。

朱可夫的回答非常干脆:我们一定能够守住莫斯科。不过,希望你还能给我们提供2个集团军,以及两百辆以上的坦克装甲集群。

当时,驻防莫斯科的军队,配备着全国最好的武器装备。步兵武器,包括有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坦克有T-34,还有大量的喀秋莎火箭炮,以及其他防空和特种武器装备。

在武器装备方面,驻防南京的中国军队相比较苏联军队,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当然,当时的苏联毕竟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所以军事重工业的发达也为其军备提供了先天条件。

这些暂且不论!

我们就来说说两位国家领导,对于首都保卫战的态度。当时,为支持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是选择留守莫斯科,并且在战前还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红场阅兵。

当所有苏联红军将士,看着领袖如此豪气壮志,和他们一同在战线,怎么可能不为之动容,进而在前线能和德军殊死战斗。

反观国府蒋介石,在收到日军第16师团即将逼近南京的消息时,就赶忙乘坐飞机离开南京前往江西(领袖临阵逃脱,必然影响军心),而后去往陪都重庆,并一直待到抗战结束,才重新回到南京。

还有作为戍卫南京的总司令唐生智,真可谓是首鼠两端,他根本比不上朱可夫元帅,没有打算固守成仁,也没有完善的防御计划乃至撤退行动,几十万大军内部,各级指挥官争权夺利,指挥体系混乱,又怎么可能取得保卫战胜利。

然后,再来说说苏联和中国军队,在战前的准备。其实,苏联和中国军队的准备都是比较匆忙,苏军没有想到德军的闪电战如此快,西线200万大军是一触即溃,国军也没有想到日军能够轻松跨越长江天堑。

但是,苏联军队知道亡羊补牢啊。依靠苏军强大的指挥和组织能力,很快组织了60万人参与莫斯科城外的三道防御工事修建。

这些参与修建工事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和儿童。即便如此,在短短是10多天时间里,他们靠着工具,修建起700公里的反坦克战壕和3700余个火力点,让莫斯科城防得到巩固。

再来看看国军方面的战前准备。当时,国府根本没有做什么工事修建动员,只是觉得南京必定是陷落,所以早就准备好了撤退路线,和草草的固守防御图,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莫斯科和南京的地形。虽然说南京的地形确实不咋样,但是和地处平原的莫斯科相比较,南京无疑是有着地形优势的(相比较于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的南京地形,因为空中攻击而逐渐失去优势)。

当时,南京城的南北直线距离为150公里,中部地区东西直线宽50-70公里。南京城周边都是平原、低山丘陵地带,老山、牛首山、钟山等等,而且还有长江可以阻断日本陆军的一部分攻势。

但是,一旦外围大山和丘陵地区陷落,日军完全可以在大山布置重炮轰击南京城,南京便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

然后,在南京早先是有两条军事防线,一个是江阴防线,一个就是锡澄线,这两个地方 都布置了轻重火力点,包括要塞大炮。

但是,日军巧妙避开了国军的这两个军事防线,直指南京城,因为国军缺少对空武器,导致南京的领空一直被日军航空兵强力占据,进而也导致国军部分工事惨重轰炸而失去火力输出。

同时,南京又缺乏莫斯科的一大优点,那就是战略纵深,南京临海,所处地区偏长江中下游平原,毫无战略纵深可言。

当时,德军从波兰到莫斯科,因为冬季攻势受挫,加上后勤压力极大,许多德军将士直接冻死在了前线,而莫斯科也正是依靠从波兰到莫斯科的这段战略纵深,才能够抵挡住德军攻势。

在南京保卫战时,日军毫无补给压力。在淞沪会战后,日军打通了长江水道的一部分,日军通过长江,对于作战日军进行辎重、人员补给,甚至还能提供火力支援

然后,直到1939年后,随着侵华日军逐渐将战线深入,以及补给线的拉长,还有当时中国内陆十分差劲交通道路,也让日军逐渐停下了攻势,转而改为“以战养战”,徐徐进攻,这就和当时的苏德战场十分相同。

当时,之所以苏联能够打赢莫斯科保卫战,还有斯摩棱斯克等一系列会战(国军前期的淞沪会战,虽然拖住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但是失败结局是不可否认的),已经给莫斯科的城防进行了加强,还拖垮了德军的后勤,进而给苏军准备莫斯科会战,争取了十分宝贵的时间。

当然,军队的士气也是十分重要。经过淞沪会战一役,德械师将士全体士气低落,其他地方军战力装备低下,纪律和士气也是不行,这样就导致那时的中国军队,很容易发生溃败。

反观莫斯科会战时的苏联军队,他们从上层领袖到下层平民百姓,都拧成一股绳,士气激昂,拥有着强大信仰的国家和军队人民,也是侵略者难以抗衡的对象。

说实话,在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情况下,想要打赢南京保卫战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重创日军的战略攻势,依靠当时的人力和地形等条件,还是能够有一定战果的。

不过,本能够减少军民伤亡的前提下,却因为国府指挥官的刚愎自用,导致几十万军民,在日军攻陷南京城后被惨遭屠杀。

抛开国力、军力等因素,南京保卫战就是一场首鼠两端的政治作秀,而莫斯科会战则是一场用着坚定决心的存亡战斗!

高下立判,这就体现出两种首都保卫战的不同格局了!

0 阅读:33

历史小松

简介: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