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陨落:一世英名毁于朝鲜

百年的驿站 2024-05-10 13:11:24

01

“仁川登陆”将麦克阿瑟声望推至顶峰

麦克阿瑟初入朝鲜战场,是延续着他的“不败神话”的。1950年6月25日,得到斯大林默许的金日成,在没有事先通知中国的情况下,下令朝鲜人民军大举越过“三八线”。

一开始的朝鲜战争是一场“一边倒”的局面,在战斗素质明显占上风的朝鲜人民军攻击下,韩国军队溃不成军,开战三天就丢掉了汉城(今首尔)。

美国没料到韩国军队如此不堪一击,终于坐不住了。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起草的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战争初期,士气如虹的朝鲜人民军连战连捷,把联合国军逼到了南面的釜山。这个时候,麦克阿瑟出手了。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遭到了当时美国军部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计划几乎等于自杀:仁川港从防御工事到自然环境到航道到水流等各个方面,对两栖登陆作战部队而言都是一场噩梦。但麦克阿瑟始终坚持自己的计划,最终,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说服美国军方同意了这个计划。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300多艘舰船和5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抢滩登陆成功。“仁川登陆”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著名成功战例。此举将朝鲜人民军拦腰切断分割包围,战争形势被完全逆转。

10月20日,平壤被多国部队占领。之前还胜利在望的北朝鲜人民军,陷入了要被全歼的绝境。麦克阿瑟的个人声望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02

误判了中国人的参战决心

误判中国人的参战决心,可能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第一个失误。其实,麦克阿瑟最初的判断也没有错,因为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根本就不想介入朝鲜战争。直到1950年10月初,中共领导人仍然没有决定是否出兵朝鲜。

但最终,一根导火索还是让中国做出了出兵的决定:麦克阿瑟下令美国空军轰炸了中国的安东(今丹东)。中国本来就担心美国占领朝鲜后,以此为基地进犯中国。加上此后美国第七舰队又封锁了台湾海峡……毛泽东接受了金日成的请求,以志愿军的正当名义出兵朝鲜,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

当原本枕戈待旦解放台湾的宋时轮九兵团风驰电掣奔向朝鲜,连冬装都来不及置换就跨过鸭绿江的时,麦克阿瑟做出的判断,依旧是中国军队不敢和美国打,就算打,他们能派入朝鲜的军队不会超过5万人。而宋时轮的三野九兵团下辖三个加强军,有12个师,共16万人。

1950年11月23日,是美国的“感恩节”。麦克阿瑟在东京的美国大使馆同全家共进感恩节晚餐。当时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因为美军一路势如破竹,已打过了“三八线”,占领朝鲜全境指日可待。

“感恩节”后的第二天,麦克阿瑟从东京飞往新安州附近的清川江边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部,亲自督战,宣布“联合国军”发动总攻。麦克阿瑟当时对美军做出的承诺是:“赶到鸭绿江,全都可以回家。我保证说话算数,你们能够同家人共进圣诞晚餐!”

但真正发动总攻的,是早已进入攻击位置的中国志愿军。就在麦克阿瑟宣布“联合国军”发动总攻的第二天,美国第八集团军士兵就听到了今后让他们心惊胆战的中国军号声,面对漫山遍野突然杀出的中国志愿军,韩国军队一触即溃,美国军队被迅速分割包围。

03

误判了中国军队的战力

对中国军队战力的误判,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其实,也难怪麦克阿瑟轻敌,因为当时双方的军力有着巨大的落差: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中国军队最初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美军的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还可以得到非师属炮兵同类口径和更大口径火炮的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中国军队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器材,才使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十部,勉强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联络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等;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7000辆;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38军拥有汽车100辆,27军则只有45辆;美军拥有1100架作战飞机,而志愿军几乎没有飞机(注:后来苏联派出了米格飞机和飞行员),连防空武器也极端缺乏。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的高炮,其中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全军没有雷达。

当时志愿军战士的主要干粮,就是炒面。后来美国军队发现,志愿军的攻势往往只能持续7天,他们称为“星期攻势”—因为没有后勤保障,7天过后,志愿军战士携带的炒面就全吃完了,只能撤退……

但是,当中美双方以朝鲜为战场,拉开架势横刀立马大开大合真的干起来的时候,麦克阿瑟发现,拥有绝对装备和火力优势的美国军队,依旧占不到半点便宜—美军甚至又丢掉了汉城(今首尔),一度被打退到了“三七线”。

一生骄傲的麦克阿瑟在去世前一年,说了这样一句话:“谁想和中国陆军打仗,他的脑子一定有病。”

04

与杜鲁门之间的严重矛盾

麦克阿瑟最终在朝鲜栽跟斗,是因为他犯了第三个错误:和华盛顿闹翻了。麦克阿瑟和华盛顿之间的矛盾,主要还是体现在他根本就看不起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

1950年10月,当杜鲁门提出想和麦克阿瑟当面聊一下的时候,麦克阿瑟以自己太忙无暇抽身为由,约杜鲁门在太平洋上的威克岛碰面——杜鲁门作为总统,真的就乖乖地绕地球飞行了三分之二,“拜见”了麦克阿瑟。

彼时的麦克阿瑟刚刚成功策划了“仁川登陆”,被整个西方媒体描述成“不败的将军”,杜鲁门忍气吞声也是情有可原。但在那次会晤中,麦克阿瑟拍胸脯保证中国不会出兵朝鲜,让杜鲁门后来回忆起来觉得是自己“吃了药”,就此埋下了不满的情绪。

此外,1950年7月31日,麦克阿瑟访问台湾,并与蒋介石会晤并发表声明,也让杜鲁门相当不满。麦克阿瑟的擅自主张令杜鲁门非常恼火,他本来就不愿意在苏联还没冒头的时候就和中国耗尽战力,更不愿意战火扩大,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战事不利的前提下,麦克阿瑟还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他主张对中国在东北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必要时动用核武器。杜鲁门恐此举会导致苏联参战而不同意,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杜鲁门的决定,派侦察飞机飞入中国领空。

麦克阿瑟和华盛顿由此陷入了勾心斗角的猜疑中。个性张扬的麦克阿瑟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犯了错,反而频频向美国媒体透露,是因为白宫处处在限制他的手脚,才会导致朝鲜战场上美军节节败退。

杜鲁门忍无可忍,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麦克阿瑟的职,由李奇微接任。

05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在取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致通过之后,杜鲁门设计了一套尊重麦克阿瑟的免职流程:先通知他本人,再召开新闻发布会。

但糟糕的是,1951年4月11日,发给东京盟军总部的电报出现了技术故障,与此同时,美国新闻界已经嗅出了总统要罢免五星上将的味道,抢先一步发出了消息,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麦克阿瑟是从新闻里听到自己被解职的消息的。

当时,他正在宴请客人,他的妻子告诉了他被解职的消息,随后没多久,他才收到了通信兵送来的总统电报。他对妻子说:“总统所采取的方式不妥。从军52年的我,受到如此当众的羞辱,实在令人太痛心。”

4月19日,卸任后的麦克阿瑟抵达华盛顿国家机场。前来迎接他的,有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议长等人,但没有杜鲁门。就在那天,麦克阿瑟应邀在国会发表演说,宣布正式退役。

当麦克阿瑟站上讲台的时候,人们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就在那次演讲中,麦克阿瑟引用了那句著名的话:“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那一刻,不知道麦克阿瑟是否会后悔,自己卷入了朝鲜战争。

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结石去世,享年84岁。

(精英热评)

0 阅读:12

百年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