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访谈|让我们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最高人民法院 2024-05-16 15:45:32

据了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得扎实的法院都对接到了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来一起开展工作。但是客观上,我国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法院或法官都有条件得到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帮助。

因此,在这一期访谈中,我们专门邀请到山西太原中院原少年庭法官马荣,她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心理咨询师,并且一直保持着心理学领域的学习,由她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审判实务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同时为如何解决提供破解之道。

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少年庭法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心理咨询师 马 荣

屠少萌:马法官,近年来离婚案件中,出现了不少家长为了争夺抚养权而抢夺、藏匿孩子的现象,有的孩子很小甚至还没断奶,就被父亲藏匿起来长期见不到妈妈,这种情况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什么影响呢?

马荣: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最早的人格是从哪里形成的呢?孩子最早是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在喂奶的时候,婴儿可以看到稳定的客体(妈妈),以及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稳定的自体(自己),所以如果孩子在吃奶的年龄都没办法看到妈妈,那么,这个能量场的变化小婴儿一定能感受到。陡然间与妈妈再也不见,他会产生自我破碎感,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自体印象和对他人的印象。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以为他会忘记,来自肌肉、骨骼、腺体的被争夺的记忆、被撕裂的记忆,都会鲜明地留在孩子心里,让他形成非常强烈的委屈或恐惧,他可能会做噩梦,与藏匿他的家族进行对抗,他的愤怒以后也可能在这个家族里重新爆发出来。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破碎感、撕裂感,越小伤害越大。

屠少萌:一些父母在离婚时大肆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家庭则长期存在家庭暴力,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呢?

马荣:夫妻在离婚期间的争吵和打架,会让孩子日常都在恐惧中度过。尤其是在父母争吵打骂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办法学习的,他没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即便在学校,他也无法安心。

我在与一些少年犯对话的时候,他们会说,自己最渴望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能够有一天我的父母可以不吵架,平平静静地度过。但是后来发现,即便有了这样的日子,他内心依然不能安静,因为早年习惯的养成、家庭人格的养成,已经让这个孩子活在了恐惧中、活在了破碎中、活在了不安中、活在了羞耻中、活在了内疚中,而这些,可能又会变成新的动能,出现在新的案件中。

屠少萌:有些父母因为积怨较深,在离婚后长期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马荣:这种现象在婚姻中也不少见,危害可不小,会造成孩子的分裂样态。孩子一半来自妈妈,一半来自爸爸,如果妈妈常常数落爸爸的不是,他会觉得自己身体的一半充满各种不适,进而自我否定,这对孩子自信的形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对他日后与人相处、未来伴侣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影响,在自己下一代的养育上也会形成一定的代际遗传。

屠少萌:有的人确实是在婚姻中受到了比较大的心理创伤,所以克制不住向孩子抱怨对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呢?

马荣:很多时候,情绪确实无法控制,而这种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辙,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干预重视起来,在觉察到问题比较明显的时候,寻求心理干预。心理咨询中的夫妻治疗、家庭治疗、亲子治疗这些都可以运用起来,帮助危机家庭重建良好的相处模式,或者帮助离婚后受创伤的这一方疗愈自己的内心,更好地面对未来,同时以更好的心态养育好自己的孩子。

屠少萌:在一些离婚案件中,没有争取到抚养权的一方会出现不联系、不关心孩子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抚养权就不管孩子了,实务中甚至出现了孩子起诉父亲要求履行探望义务的案件。这种情况,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马荣:父母在离婚过程中彼此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例如争抢孩子和财产等,这些可能比离婚本身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孩子不是物品,不能交易,父母不是拥有抚养权才去养育孩子,就和他们没经过孩子允许就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一样。很多时候,孩子是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与孩子之间,更重要的不是“附条件的连接”,而是“无条件的关注”。如果做不到,孩子内心就可能充满了被推来推去的被“工具”化、“物化”的感觉,很多要求达不到的失落、失衡、失意的感觉,还总是处在无力、无助、无望的伤心境地。在日后也可能出现防卫心重、难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情况。另外,孩子的创伤程度也取决于孩子的个性和对父母感情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孩子比性格外向的孩子受创伤的程度要严重,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而对于父母感情依赖越重,所受的创伤也越重。

屠少萌:如果经过教育,这种家长依然对孩子漠不关心,那么直接抚养孩子的这一方该通过什么方式,尽量减轻缺失父爱或母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呢?

马荣:这个真的很难。对于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让其一边擦干眼泪,一边转回头对孩子微笑着说:一切都会好起来。这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很难做到。如果抚养孩子这一方假装作出在没有怨恨的情绪下,坚持对人对事保持良好态度和缄默能力,还要拥有爱的表现时,孩子可能会敏感和心存疑虑,更具委屈和仇恨。我们真的希望:如果父母双方即使离婚也能够彼此尊重而不是相互诋毁,同时能让孩子感觉到亲子之间的爱有增无减,这样,孩子走出创伤的可能性更大、时间也更短。也许还能在父母身上学到勇敢、真诚地面对情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品质。

心理学家也曾建议过:协同父母一起制定离婚计划,指导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离婚后如何与孩子相处。同时通过家庭会谈,帮助孩子适应家庭关系新的改变等,这些都是减轻伤害最好的途径。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孩子果然比其他离异家庭的孩子相对快乐平静,谈到父母离婚也从不回避,对自己未来的情感生活充满信心等。当然,组建的再婚家庭生活也可能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好或者是坏的影响,这点也要同样关注。

屠少萌:实践中,有的家长在离婚后,不给付孩子的抚养费,而孩子不得不一次一次地去讨要,即便如此也依然常常遭遇冷脸,不得不再告到法院。这种情况,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呢?

马荣:孩子很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表现得更加自卑、退缩和对未来感到绝望,遇事产生更大的防御心理,长大后也不敢与他人建立基本信任关系。所以,此时需要的改善方式就是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即身边其他能够保持成熟、中立、理性态度的亲友。亲友切记不可好心办坏事,在孩子面前攻击和否定父亲或母亲,或不断强调“你爸爸或者你妈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努力”等,这些都会无形中增添孩子更多的羞耻感和内疚感。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经常会做一些噩梦,因此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让孩子时常表达他的感受、念头、情绪。如果可以的话,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谈话治疗,更小一点的孩子采取一些沙盘、音乐、绘画等艺术治疗帮其走出困境,解决当下问题。遵循的原则是越小越好,不拖最好。

屠少萌:一些父母常常忙于生计,彼此之间很少交流,与孩子也几乎没有沟通,直到孩子犯了事才悔之莫及。这种不沟通不交流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什么影响?

马荣:如果缺乏陪伴,孩子的“镜映”就不好,他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关系,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为情绪命名。因为生命的原始记忆、家庭的沟通风格都是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却从来心身不合一,这注定让其与别人无法亲密相处,无法与自己真实沟通,也无从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世界。真心希望生养孩子的爸妈成为儿女心灵的父母,努力重建孩子的内在安全感。

屠少萌:一些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父母不参与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很多老人又溺爱有余而管教不足,这容易造成什么问题?

马荣:我想这个问题和上一个也有很多相似的答案,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把孩子留给上一代抚养,本身对这个孩子就是一个新的创伤。太多的无奈,爱的匮乏,父母功能的缺位,以及作为将来在养育方面的盲区,可能会代际遗传到下一代人身上,成为这个家庭不良代养的强迫性重复,更有甚者可能会发展成复杂性创伤。所以为人父母者,真的要切实把养和育的责任承担起来,不能只生而不养。

屠少萌:家庭各有各的问题,而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必然是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好的家庭?

马荣:当然是和谐和睦,心和口和,劲儿往一处使,朝一个方向努力,共同朝着目标奔跑的家庭最让人心驰神往。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

无论是在审判中遇到的众多案例,还是在心理咨询的个体咨询、家庭访谈的观察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人格。相对成长得比较好的家庭取决于夫妻双方他们各自有怎样的父母,来自怎样的原生家庭并经历了怎样的养育过程,因为父母是怎样的人比父母做了怎样的事更重要。从来没有夫妻不吵架的,现实中没有纠纷的家庭生活也是不真实的。但是分辨一个家庭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吵闹后双方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怎样的办法去沟通,他人的方式有些可以借鉴,但是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只有在对另一方和自己有更明确的了解和认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支持和妥协,而这些都是爱的试金石。我们希望爱在每个家庭创造出来,并流动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功课。

如果在千思万想之后还是决定走到分手这一步,那么离婚协谈可以很好地减轻孩子的内心创伤。刚才我们的主题就是从离婚开始的,离婚也曾被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心理学家认为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和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一项调查显示,37%的孩子在自己的父母离婚5年后,心理创伤都不能消失,内心会经常幻想着父母复婚;29%的孩子会勉强熬过这个艰难的时期。不过,也有34%的孩子,仍能保持对生活的满足感,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身心发展相对良好。父母离异是个创伤性事件,有的孩子可能一辈子走不出阴影,但也请大家相信:如果处理得当,也有很多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成长和发展,过着不焦虑的人生。

■访谈者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和家长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良好的为人处世方式,可以引导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父母还可以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安全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惑……只有在一个有持续的良好支持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真心希望为人父母者在做好言传身教、建设好家庭的同时,能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如此才能不负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真正为国家、社会培育有用之才。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屠少萌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