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总理出访,外国记者提无理要求,女外交官一句话尽显大国风采

红色先驱 2024-04-08 09:15:30

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拉十四国,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直接提出一个傲慢无理的要求。

这时,不待总理出面,我外交部一位女外交官就站了出来,回击了一番话,并赢得了满堂喝彩。

那么,这位女外交官究竟是谁?那个外国记者当时究竟提了什么无理要求?她又是如何回击的呢?

龚澎、毛主席

这位女外交官正是曾获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公开赞美的龚澎,她是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女司长,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同时还是著名外交家,外交部原部长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

龚澎在日本出生,在广东长大,她的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者,在保定军官学校时同蒋介石还是同班同学,她的母亲徐文,则是著名革命家黄兴的妻妹。

龚澎一家

在这样的革命家庭长大,龚澎自幼就立志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935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被公认作燕京大学“校花”的龚澎冲在最前面,游行,贴传单,演讲,号召同胞团结起来,抗日救亡,不做亡国奴。

1938年,龚澎又毅然决然地奔赴延安。

延安期间,龚澎给彭老总当过秘书,给朱老总和毛主席当过英文翻译。也因此,不少彭老总、朱老总以及毛主席同外国友人合影照片上,站在一旁落落大方的女士,便是龚澎。

1940年,龚澎从延安调去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正式跟随周恩来,从事外事工作,并成长为了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知人善任的周恩来总理对龚澎的评价是:“龚澎静若处子。”

所谓“静若处子”,后半句是“动如脱兔”,原意是指军队未行动时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而一行动就像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周恩来总理取前半句形容龚澎,足见龚澎为人持重,外交工作风格深得总理欣赏。

与此同时,外国记者对龚澎更是印象深刻,因为龚澎英语流利,才貌出众,能言善辩,大方洒脱,再加上随军记者特有的缜密思维、机智反应以及清新幽默感,这令她“充满魅力”,不少外国记者几十年后谈及龚澎都记忆犹新。

当年驻重庆的美国《联合劳工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回忆起龚澎直言:“她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做工作,她往往实际上是在给舆论以正确的引导,但并不让你感到你是在被人引导。”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则称赞龚澎是“环球新闻界一个最出类拔萃的妇女”。

也正因如此,不少外国记者为龚澎所倾倒,还曾有人暗自表白,不过都被拒绝。

1943年,龚澎结识了乔冠华,两人年龄相仿,才貌相配,乔冠华清华大学毕业,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后在香港办报,主旨为宣传团结华人抗日,香港沦陷后,乔冠华得周恩来总理安排,来到重庆,在《新华日报》工作。

而这时,龚澎的对外公开身份是新华社记者,两人就这样成了同事。

乔冠华初来乍到,性格内敛,不免让龚澎想到了自己当时刚到延安时,不太适应,是前任丈夫刘文华悉心开导她,帮她顺利过渡,只可惜,就在龚澎调到重庆后不久,就传来了刘文华的死讯。

时移世易,一年过去,又一个和刘文华同样年纪,同样曾留学德国的青年人站在自己面前,龚澎主动充当起了刘文华当初的角色,在工作上时常帮助乔冠华。

就这样时间流逝,两个人在工作上搭档默契,再加上志趣相投,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1943年9月,龚澎与乔冠华结婚。两个人的这段婚姻还曾被毛主席赞誉作“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后来,两人共赴香港,按照组织上的安排,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夫妇俩奉命护送民主人士从香港抵达北平。

此后,新中国外交部成立,而龚澎与乔冠华成为了外交部受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龚澎成为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首任女司长,这一年,她刚满35岁。

在司长这个岗位上,龚澎一干就是15年,数年如一日,恪尽职守,期间,龚澎因工作出色多次受上级表扬,而她依然能保持宠辱不惊,平静如斯的状态,可以说是正应了周恩来总理那句“静若处子”的评价。

1963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访亚非拉十四国,并在阿尔及利亚召开记者招待会。

某国电视台的记者想要采访周恩来总理,另外还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中方付费。

这名外国记者想要采访新中国开国总理,竟然还想要我们付费,这个要求实在是无理。

龚澎闻言,当场出言反驳:

“你想错了,记者先生!我们不需要恩赐,在众多国家的电视屏幕上纷纷出现周恩来的形象之后,贵国的电视才姗姗来迟地出现,那时,记者先生,你就会知道你现在是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了!”

这种刚柔并济的发言风格,赢得了现场其他人的一片喝彩。

可以说,在利用自己身为女性独有的“柔”,将中国温润一面展现给世界的同时,龚澎更发挥自己潜在的“刚”,瞄准时机主动出击,尽显大国风采。

1965年,龚澎面向新闻司干部讲话,还曾强调,要以“战斗的精神面貌”把工作做好,像战士一样忠于职守。

由此,龚澎身上的外交魅力尽显无遗,一回首,她早已从一个青春朝气的富家大小姐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

而在这两层身份蜕变之外,她还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和乔冠华结婚后,夫妇二人从重庆、上海、香港,再到北京,他们的足迹跨越了近一个中国,携手共进。

任职外交部,夫妻俩又时常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外国,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婚后,他们还生了两个孩子,儿子叫乔宗淮,女儿叫乔松都,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

作为母亲,龚澎同时投注了无尽的母爱。

只可惜,1970年,龚澎突发脑溢血昏厥,送医后几个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年仅56岁。

儿子乔宗淮后来回忆起来说,他永远记得母亲被抬上急救车的那天,蒙蒙发亮的天空中零零散散飘下几片雪花,他站在急救车旁不知所措,后来母亲再也没有回来……

也就是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乔宗淮发现了母亲一直保存着的自己出生后穿的第一件衣服,他说:“那是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虽然在常人眼里,这是极普通的碎布头,母亲却很小心地保留下来。可见,母亲是多么珍视我的降生。”

除此之外,乔宗淮还找到母亲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那是1950年龚澎因为外交工作第一次出国,出访莫斯科,她给只有6岁的儿子寄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的收信人一栏,龚澎亲手写了“乔宗淮同志”,明信片中则写着:

“亲爱的仔仔,今天下午三点到了莫斯科,现在住在莫斯科饭店,我一个人一间房,窗外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大红星。假如你在我身边,我一定把你抱起来看看这个照耀着全世界的和平之星,听说斯大林就在这座宫殿里呢……”

而女儿乔松都,她比哥哥要小9岁,是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才出生的,也因此她对父母早年间在重庆,上海以及香港等地的工作并不很了解,不过她后来也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以此怀念自己的父亲母亲。

2010年,乔松都回到珠海姥姥的祖居地,她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因为龚澎是在广东长大的,在家里就会说起广东话,乔松都从小听惯了母亲的广东话,但一直都只会听不会说,后来母亲离世,她好久没再听过,而在珠海,她再次听到了乡音,感动之余更觉十分亲切。

如今,距离龚澎女士离世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拓收获的现在,也应该记起龚澎女士的名字,作为我国外交部建部初期十几名正司级以上干部中唯一的女性,她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素材来源:

1、龚澎:重庆谈判时,她曾担任毛泽东的翻译 匡丽娜 重庆日报

2、怀念我的母亲龚澎 乔宗淮 人民网

3、毛泽东赞美的中共女发言人有多漂亮 海外网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
0 阅读:36

红色先驱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