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朱棣开始经常出巡并会见藩王,明世宗后再无出巡的皇帝

史海撷英 2024-02-09 09:24:11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一日,代王朱仕壥在两名王府宦官的搀扶之下,哆哆嗦嗦地爬上了大同的城楼。此时大同总兵官广宁伯刘安已经单骑出城,而看到他面前的那个人之时,代王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跌下城来。

就在刚才,一名自称袁彬的校尉手持锦衣卫驾牌入城,找到代王和刘安,通报了六天前的土木堡之变。代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从八月初三日御驾离开大同回京,自己居然会在相隔如此短的时间,再次见到已经成为阶下囚的皇帝陛下。

这位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初年,皇帝出巡乃至御驾亲征是常事,但是只有皇帝让亲王成为阶下囚,代王算是唯一有幸见过俘虏皇帝的亲王。

那么总共有几位明朝皇帝出巡时见过亲王,双方相见之时又有什么礼仪流程呢?

明成祖与巡狩北京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封建诸王,给了诸皇子一个“藩屏国家”的重任。自此之后,大明亲王在成年之后,就要离开京师前往各自封国就藩,术语称之为“之国”。

不过朱元璋自从称帝以后出巡的次数并不多,而且此时诸王也尚未之国。在他驾崩之后,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忙着削藩和操心靖难战争,没有精力也不敢出巡。

朱棣

鲁王朱肇煇

燕王朱棣在篡位之后为了朝局稳定一直待在京师南京,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才决定巡狩北京。次年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初七日,朱棣在马步官军五万人的扈从之下离开京师,由滁州、凤阳、徐州一路北上,很快踏入山东境内。二月二十六日,朱棣遣官前去祭祀十弟鲁荒王朱檀。次日车驾抵达济宁州,嗣封鲁王朱肇煇早已等候在道旁。“庚子,车驾至济宁州。嗣鲁王肇煇迎于道旁,周旋进退,仪度可观。上喜,召至行殿赐酒馔,锡赉甚厚。”

明初的时候礼仪粗疏,皇帝出巡,亲王如何朝见,史书中并未留下相应的礼仪流程。朱棣把侄子召到行殿赐宴,向天下人展示了他们叔侄之间的亲密关系。此后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只要途经济宁州,鲁王都会前来朝见永乐皇帝。甚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那次,朱棣人还没到济宁,前一天晚上做梦都梦见了鲁王。

晋王朱济熺

相比朱肇煇,朱棣和另一位侄子嗣封晋王朱济熺的相见,就远没有那么和谐。

鲁荒王英年早逝之时,朱肇煇只有两岁,所以他在京师一直生活到永乐六年(1408年)才之国兖州府,和朱棣的感情自然不一般。而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便已经袭封晋王,其父晋恭王朱棡是朱棣的三哥,他本人又是太祖长孙,晋王三护卫的实力又极为强大。这一系列的显赫光环使得朱济熺一直是永乐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朱济熺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朱棣御驾亲征漠北。三月二十三日,皇帝在鸡鸣山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晋王朱济熺及晋世子朱美圭,随即宣布将其父子削爵废为庶人。朱棣这是深思熟虑以后的安排,晋王若是不来,大军可以立刻调头直奔太原。

而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第四次北伐之际,朱棣又在沙城召见了朱济熺父子。这一次朱美圭被封为平阳王,可以带着父亲从太原迁居平阳府。削爵和复封的决定都在北伐途中做出,可见永乐皇帝有多么谨慎。

明宣宗与汉王之乱

朱棣驾崩后,即位的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最远只去过一次天寿山长陵。而在仁宗驾崩后,即位的宣宗朱瞻基很快碰上一件棘手的难题。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初一日,老牌野心家、皇帝的亲二叔汉王朱高煦,在封国山东乐安州扯旗造反。和当年的老爹朱棣一样,汉王也是打着大侄子宣宗擅改祖制的借口,打算也来一次清君侧和奉天靖难。“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为首,并索诛之。末为危语,以撼朝廷。又为书谕京师公、侯、大臣,指斥乘舆,索诛奸臣,造诬饰诈,极其诋毁。且言已分兵守要害,以防奸臣之逸。”

当年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出的武勋个个心怀鬼胎,结果让燕军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殷鉴不远,宣宗自然不想重蹈覆辙,于是他拒绝了英国公张辅的毛遂自荐,准备御驾亲征。

朱瞻基

八月初十日,宣宗亲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直扑乐安州而去。十天之后,大军到达城下,随即对四门展开炮轰,史称“铳炮垒发,震如雷霆”。

次日,一代靖难名将、汉王朱高煦出城投降。太宗驾崩后,汉王曾回京奔丧。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叔侄二人居然会是以一方是阶下囚的方式再次相见。

明英宗与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一日,瓦剌大军兵分三路大举入寇,自辽东到宣府乃至大同甚至甘州,大明的边境线上烽火不断,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入京师。

面对如此局面,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消息一出,舆论大哗。此前和石亨齐名的勇将吴浩,都不是瓦剌军队一回合的敌手,皇帝怎能如此冒险?然而英宗决心已下,根本不顾在朝文武大臣的极力反对。“上曰:‘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

七月十五日,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恭顺侯吴克忠,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翰林学士曹鼐等人的扈从之下,英宗留下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北京,自己亲率三大营精锐驰援大同。

土木之变示意图

七月二十八日,大军来到素有大同门户之称的“阳和城”。半个月前,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就战死在这里,战场上“伏尸满野”,从皇帝到官军,这才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八月初一日,英宗抵达大同,见到了自己的堂叔代王朱仕壥。代王的祖父朱桂,是英宗曾祖父朱棣的弟弟。这也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有亲王在王府之中见到皇帝。然而阳和城外的景象,给英宗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他在初三日就决定回京。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十五日大军在土木堡土崩瓦解,张辅等人悉数殉国,英宗也被抓了俘虏,并且被瓦剌太师也先带到大同城下敲诈勒索。

明武宗与应州之战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君臣都留下了极深的阴影,英宗之后的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都没有离开过京师,直到离经叛道的武宗朱厚照即位。

代王朱俊杖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一月初一日,代王朱俊杖只觉得腿肚子抽筋,因为皇帝又来大同了。武宗是英宗的曾孙,朱俊杖也是朱仕壥的曾孙,他现在可以理解曾祖父在七十年前见到皇帝之时的忐忑心情了。甚至于武宗这次来的性质,也和当年英宗一样,都是为了对付蒙古人。就在上个月,鞑靼小王子率领五万大军犯境,形势和当年一样危急。

朱厚照

好在武宗到达大同的时候,应州之战已经打完了。皇帝陛下这次足足待了半个月,才起驾去了宣府。一直打听到皇帝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回到京师,代王这悬了小半年的心才算放下。毕竟要是再来一次土木堡之变,他们家祖传的王爵还能不能保得住得打一个问号。

不过代王没高兴几天,当年九月初一日,他在大同又见到了皇帝。好在武宗这次只是把大同当作中转站,待了两天就去了偏头关,骚扰的对象变成了太原的晋王。

晋王朱知烊

当年朱美圭被封为平阳王之后,于宣德十年(1435年)进封晋王,薨逝后由其庶长子朱钟铉袭爵。而正德朝的晋王朱知烊,就是朱钟铉的曾孙。

打完小王子以后,武宗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这一次出巡之所以把大同当作中转站,是因为他要一路向西进入陕西境内。在巡视了榆林之后,武宗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来到太原,准备在这里过年。“丙申朔,上在太原府,文武百官于奉天门行遥贺礼。”

其实之所以来太原,是为了一位人妻:刘氏。当初晋王为了拍皇帝马屁,曾经送了一批乐女到偏头关为武宗唱曲,结果皇帝一眼就相中了刘氏。“刘美人,亦称刘夫人,太原民刘良之女,(世称美人名良女,非是)晋王府乐户杨腾名下妓也。正德十二年,上幸大同,驻跸偏头关,遍索女乐于太原。美人偕众妓杂进,上遥见美人,悦其色。及聆讴,大喜。遂从榆林还,再召之,载以归,命为美人,大见宠幸。初居豹房,后渐入西内专寝。饮食起居,必与偕,言事辄听。左右或触上怒,阴求之,辄一笑而解。江彬诸近幸,虽甚贵倨,见必触首,以母事之。呼之曰刘娘娘。后上将南征,阴移美人至潞河,约驾先发,而随以他舟迎美人。美人脱一簪赠上行,且以为信,曰:见簪而后赴。上藏簪衣间,过芦沟,驰马失簪。大索数日不获去。及至临清州,上遣中使召美人,美人辞曰:‘不见簪非信,不敢赴。’上乃独乘舸昼夜行,傍徨至张家湾亲迎美人,载而南。”

朱厚照

不曾想皇帝对刘氏念念不忘,这次主动来到太原,就是要让晋王出面给杨腾施压。大丈夫何患无妻?搭上皇帝这条线,无论对晋王还是杨腾都有好处,于是刘氏乖乖地跟着武宗回京师,史称“大见宠幸,饮食起居必与偕”,连皇帝身边亲信江彬都称呼其为“刘娘”。

宁王朱宸濠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武宗派人送揭帖给内阁首辅杨廷和,让他查一下皇帝到了各王府应该怎么称呼南边的几位亲王,合着他此前在大同、太原和两位亲王都是各论各的不成?

武宗此举显然是打算南巡,不出意料再次引发朝野舆论大哗。“朝廷因事降敕,则曰敕某王。或写书赐之,则随其行辈,称曰曾叔祖、叔祖、叔,或曰兄、曰弟、曰侄,别无亲别王国当面称呼字样。”杨廷和梗着脖子表示《祖训》里面没有皇帝到王府和亲王见面的记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样做的话天下宗藩将“指而议之”。

不过武宗南巡的消息吓到了一个人:宁王朱宸濠。这位早就打算造反的野心家,以为皇帝就是奔着自己来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六月举兵造反了。消息传回北京,武宗乐开了花,这回谁拦都没用,必须亲征。

为了阻止皇帝亲征,文官们拼了命,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仅仅花了不到一个月,就在七月二十六日抓住了朱宸濠。然而捷报还没传到京师,武宗就已经率军南下亲征。哪怕到了涿州收到宁王被擒的消息,朱厚照毅然决然南下。

朱厚照

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初八日,武宗在南京演了一出“献俘”的好戏。先给宁王除去桎梏,然后再重新把他抓起来,就算是皇帝亲手所抓。闹剧吗?非也,这是对文官集团的敲打。毕竟宁王当年交通内阁,连杨廷和都脱不了干系。

明世宗与南巡承天府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蒋氏崩逝,谥曰“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简称“慈孝献皇后”。为了将母亲葬于北京,还是归葬于承天府与父亲合葬,明世宗朱厚熜一直在犹豫。

这位皇帝是武宗的堂弟,因为堂兄无嗣而崩,这才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赴京入继大统。经过大礼议之争,其父兴献王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庙号睿宗,神主也得以祔享太庙。原来的兴献王墓升格为显陵,安陆则升级为承天府。

由于兹事体大,世宗决定亲自回承天府视察显陵之后,再做决定。由于这一次要途经河南,势必会路过众多藩王的封国,世宗让礼部赶紧制定亲王朝见皇帝的礼仪流程。不过皇帝对礼部报上来的礼仪并不满意,自己又做了一番修改:“凡诸王迎接,已命文武大臣侍于途,王于道傍拱立。文武大臣下马侍上左右,礼部尚书跪奏云:‘某王某恭迎圣驾见。’内侍官引王至驾前,跪行叩头礼。”

和原来的相比,多了“拱立”和“跪行叩头礼”。当年世宗以藩王的身份北上,走的就是这条路线,现在衣锦还乡不得抖抖威风?

朱厚熜

本次南巡,奉旨朝见皇帝的亲王有这么几位:赵王朱厚煜(堂弟)、汝王朱祐梈(叔父)、周世孙朱朝堈(堂侄)、郑王朱厚烷(堂弟)、徽王朱厚爝(堂弟)、唐王朱宇温(堂叔祖)。而到了承天府之后,楚王朱显榕特意从封国武昌府赶来,在原兴王府龙飞殿朝见了皇帝陛下。

不过在车驾抵达卫辉之时,皇帝白天见过了叔父汝王,晚上行宫之内就发生了火灾。关键时刻,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锦衣卫指挥陆炳把世宗救了出来。至于随行的侍卫,史称“仓卒不知上所在”,没有一个有反应。当年武宗南巡落水,世宗南巡则被火烧,文官啊文官,真的是胆大包天。

世宗结束南巡回京之后,决定将母亲的梓宫运回承天府葬于显陵。之所以说文官们胆子大,是因为在卫辉没有烧死皇帝,三年之后又发生了“壬寅宫变”。一群手无寸铁的宫女居然能够大摇大摆闯入寝宫,差点就把皇帝活活勒死。难怪世宗日后离开大内,搬去了全是自己心腹的西苑,防不胜防啊!

不过有了火烧行宫的教训,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大明皇帝敢于离开京师,亲王们也无缘再见一见他们的这位远房亲戚,这对他们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0 阅读:487
评论列表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