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阿宏说历史 2024-03-13 15:29:05

前言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横扫了赵国的壮丽风光,将昔日强盛的赵国元气大伤,其军事实力严重受挫,军心、民心萎靡不振。本文将围绕长平之战展开,讲述当时蔺相如和廉颇在战后的遭遇,以及他们之后的命运。

长平之战前,秦国通过多场战役逐渐吞并山东诸国,而韩国作为夹在秦、赵两个大国之间的中原腹地上,成为秦欲攻赵必先灭韩的关键。韩国多次向秦国求和,并承诺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上党郡对于秦、赵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因此双方争夺激烈。赵孝成王欣然接受了韩国的提议,引起了秦国的愤懑。

廉颇主帅率领赵军与秦军展开了长平之战。面对秦军的进攻,廉颇设置了三道坚固的防线,采取了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战略。然而,赵孝成王却偏偏改任不具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帅,并更换了大量的将领,改变了原本正确的作战思想。

在一系列的阴谋算计下,赵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在丹水西岸一直无法突破秦军壁垒,而又与南面部队失联。白起率秦军打通了赵军的粮道,并在战场上斩获重大胜利。赵军腹背受敌,粮道被切断,陷入绝境。

最终,在赵军的顽强抵抗下,赵括率领赵军强行突围,但最终被秦军射杀。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告终,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的惨败令赵国元气大伤,蔺相如也因此悲痛欲绝,老泪纵横,“赵国,休矣!”他呕出一口鲜血,便昏迷不醒,病情更加沉重。而蔺相如的老朋友廉颇,也因为长平惨败,彻底失去了赵王的信任,常年在长平一带隐居。

在后来的战争中,赵悼襄王再次起用廉颇,但因猜忌和误解,廉颇最终投奔燕国并在寿春与世长辞。这段历史故事讲述了“将相和”二人在长平之战后的遭遇和命运,也反映了当时赵国内外的乱象和动荡。

结语

长平之战令昔日英雄凋零,赵国陷入动荡和困顿之中。赵国的统治者在“圣心难测”的游戏中玩弄着国家和民众的命运。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也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0 阅读:48

阿宏说历史

简介:喜欢听歌 看电影 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