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两则医案,来谈谈四诊合参之重要性

从蓉谈健康 2024-05-15 09:54:52
借两则医案再谈四诊合参的意义 作者/张涛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这一点非常重要。初学医时,我十分重视脉诊,在摸脉上苦下功夫,凡见病人必先细细诊察。到后来,就不局限于病人了,见到人二话不说先摸脉。 至于脉书看的就更多了,从《濒湖脉学》到《脉经》,再到《脉诀阐微》《脉诀汇辨》。一直到后来的张锡纯的脉法、许跃远《脉象学》、金伟《金氏脉学》、赵绍琴的《文魁脉法》、余浩的脉法、李世懋夫妇谈仲景脉法等。还有《太素脉法》《长桑君脉法》。 可跟诊时,师父却让我把这些都忘掉,细心感受脉搏在指下的跳动就好,然后按照望闻问切的顺序去进行判断。不能一上来就搭脉,更不能不问患者症状,按脉询问,会影响患者判断。 事医多年,我才慢慢理解了师傅当年的苦心。实际上中医之诊断又何止望、闻、问、切四诊? 但仲景先师早已明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孙真人也说: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下面就单纯借用两则医案,来谈谈问诊之重要性。二例均非出自我手,一为清代名医崔默庵所治,一为我的老师郝万山所讲述。仅借此以明理。 医案一 崔默庵治疗新郎出痘伴身肿 清朝时,安徽省太平县有一书生,娶得一女子如仙女之姿,所以家人很高兴,给夫妻俩定做了崭新精美的床柜家具,众人皆羡慕不已。然书生自洞房花烛夜之后,身上便开始出痘,家人便领着他前去求医。医生诊视时,乍一看痘已现,证已明,便按痘治。谁知书生服药之后,非但见不到效果,反而全身都肿了起来,头肿如斗一般大。 先前那位医生不敢再治,于是家人便用轿子抬着这位新郎官四处求医。有的医生投以消肿药,毫无效果;有的医生仍从痘治,依然不见效果;有的医生以房劳肾虚,大补特补,亦无效果。 这时众人开始议论纷纷,闲言闲语都指向新娘,更有甚者,说新娘是妖女,书生被新娘妖气所染,难以承受,故而获此怪病。书生家人闻此也对新娘避之不及。新娘亦没想到,刚过门,便受此奚落与诬言,整日伤心落泪。 这时,本地名医崔默庵在外游医,回到县府家中,这家人四处寻医无果,一听闻名医回来了,立刻又用轿子抬着新郎官到崔府求医。崔默庵平素看病有个习惯,就是找不到病因前,便一直对着病人反复观察沉思,有时遇到疑难病症,居然能这样诊视几个时辰,直到弄清病因才肯施治。 这位新郎官被抬来后,崔默庵先仔细问过病情,看过前面的处方,又诊得六脉平和,只是稍虚,便顿时犯了难,不知为何出痘后全身又肿成了这般模样。崔默庵和以往一样,坐在病人前一边细细观察,一边苦苦思索。 这时,几个轿夫因一路跋涉,腹中饥饿,便在一旁吃起了随身携带的干粮。只见书生听到有人吃东西后,用手把肿得合在一起的眼皮扒开看了看。崔默庵急忙凑上前去问道:“你是不是也想吃?”患者有气无力地回答道:“是很想吃。就是先前有位郎中先生让我戒食几天,没有办法!”崔默庵自言自语道:“这种病和吃饭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就让人喂他吃。 古时医生经常以胃口和二便是否正常,判断病的轻重,这位新郎官已饿了几天,吃起来又津津有味,全不像一般重病之人。崔默庵在一旁更是摇头叹气,实在是不解其故。 此时医生苦苦思索,众人也只得苦苦等待,不觉天色将晚,患者家人有回家的意思,只是见医者尚未处方,不便说出。崔默庵看出患者家人的难处,便令起轿,自己也随同前往,继续诊视,一路上免不了继续冥思苦想。 到达书生家里后,医生也不管什么礼节,径走进书生洞房,四处寻嗅,不觉累了,顺势坐在房里凳子上。刚一坐定,又一弹而起,连声说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当即出来告诉书生家人,此时需让病人移居另外一个房间,又吩咐家人找来几斤螃蟹,捣烂后遍敷其身。众人不解,忙问:“是不是如邻人所说,新娘是妖怪,所以才要分开?”崔医生大笑,忙解释起来。 原来,崔默庵一进洞房,就闻到新做的家具床铺散发出生漆的味道,立刻意识到新郎官全身出痘,漫肿的原因就在于漆气。因为娶妻时日仓促,生漆未完全干透,即要铺设,反害了书生得病,还平白冤枉了貌美娴淑的新娘,众人都自责不已。 看了这个故事,我暗自感叹,天下居然有这等巧事,新婚即出痘,同时又为漆气所伤,纠葛一团,若为医者,能不详察而可以治病乎?书生经过一番外敷,离开了新房,解了漆毒,一两天患者便肿消痘散,又焕然一新郎官矣! 类此,如果不仔细分析,又怎能洞悉病因?何况有时候患者经常还会隐瞒病情。有次一个女性来诊,其尺脉涩象明显,加之舌根凸起而见剥苔,舌下脉络淤紫,小腿皮肤干而脱屑。脉证相同,一目了然。却拒不承认流产刮宫史,直到最后才不抵赖松口。 所以医生应该练好诊断本领 ,屡用达药,多诊识脉,方能临证不惑。 医案二 郝万山老师治疗哮喘 一个妈妈带着12岁的小女孩找我看病,过敏性哮喘,哮喘6年了,中西医都看过疗效不好。有次去住院,住院第二天就不喘了,也没治疗。住两个星期都没喘,医生说你这孩子没哮喘。还有就是我们两口子出差了,没人给孩子做饭,就让她去小姨家住了二三个星期,这两三个星期没喘。我说你们家孩子的卧室里,有没有过敏性的东西呢?她说家里换两套东西,没管用。 我就问孩子自己觉得这喘是怎么回事。孩子看看妈妈,说她觉得这个喘和紧张害怕有关。她说前半句的时候,看妈妈一眼,后半句的时候又看妈妈一眼。我跟她妈妈说,你先出去一下,我和孩子谈谈,因为我觉得她对妈妈特别紧张。我问她爱妈妈吗,她说想爱不敢爱。 我问为什么,她说:“妈妈太厉害了,小时候我在奶奶家长大,爸爸妈妈工作特忙,等六岁我要上学了,爸爸妈妈才接到身边,妈妈看我什么都不顺眼,我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过我,处处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我一回家里就紧张,一看到妈妈就胸闷,一胸闷就喘。” 这不是紧张导致的吗?我把她妈妈请进来,说了孩子的这种心理状况。 我问她为什么对孩子严格到苛刻的地步,她说:“我中学的时候门门功课都是第一,可我到毕业考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特殊年代,大学没招生,后来我就到内蒙古插队去了,以后就没有机会上学了,我结婚也很晚,都这岁数了,我自己没有实现的大学梦,我想让我的女儿来实现。可是,从奶奶家接回孩子一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对她严了一点。” 我说:“你知道吗?你从小没有带她。对你这种过度苛刻的要求,她就受不了,因此见到你就紧张,见到你就焦虑,这就是引发她喘的原因之一。” 妈妈的思想做明白了,闺女思想也做明白了,用了一些药,以后就好了。 借此两个案例,仅为告诉大家四诊合参之重要性与意义。大美不言,尽在悟也。
1 阅读:23
评论列表
  • 写下上千亿次还不知道的奇才。写上千亿次是什么概念。就算每天写1000次(1天1000是什么概念 .不吃不喝24小时写。每一次只有1分半时间不到。)。那么也要1亿天。那1亿天又是多少呢。1年365天。10年3650天 100年是三万多天。千年也不过是30万天。万年也只是300万天。10万年也才3000多万天。 1亿差不多近30万年。那這1千亿次又如何來呢。中华文明五千年。你总不至于说文明之下还有病人没有人看病吧。那么中医上下五千年 产生上亿名中医生(包括你们医圣)多不多。这上亿名中医生写下上百亿个方子多不多。而这上百亿个方子含上千亿个药量多不多.

从蓉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