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

长江有大中 2024-04-24 09:19:36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只有7万余人(提前损失掉了63军),粟司令则调动了5个纵队15万精锐大军。结果黄百韬敢于直面指挥如神的粟总,顶了12天才宣告失败,导致我军伤亡6万多人。这一战的背后是很凶险的,黄百韬如此顽强,若敌人成功实现会合,则华东作战局势将骤然转变。

一般来说,在战场上兵力不足、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却能够坚持下来并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背后一定是有非同寻常的主客观原因,超出了单纯兵力对比的范畴。碾庄之战时的黄百韬兵团,就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黄百韬明明知道实力处于下风,为什么却敢这么自信,和我军精锐部队硬碰硬呢?有4点主要原因。

第一点原因,黄百韬个人的心理优势。论作战的悍勇程度,黄百韬在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里面属于第一档,和前一年阵亡的张灵甫风格类似。在粟总指挥淮海战役再次决战黄百韬之前,刚刚在黄那里吃过一次败仗,这一战就是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很多材料记载,豫东战役我军取得大胜,但事实上在最后阶段华野自身相当危险,被黄百韬扳回一城。如果撤军不及时的话,粟总有遭到罕见大败的危险,如此一来,就没有之后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了。正是由于在之前和粟司令的正面交手当中没有处于下风,所以黄百韬在碾庄时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即便以少打多,也并不怵华野主力。

第二点原因,解围的希望很重要。国军向来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不良传统。不过再怎么说,黄百韬兵团身处碾庄,在徐州以东不远处,而徐州有三十多万国民党军,按照常理完全有机会跟黄百韬汇合,而且看起来是大概率事件。这一点客观上的心理支撑,让黄百韬能够有力量坚持这么久。如果在没有援兵,或者援兵很远、实力较弱的情况下,黄百韬所部的心理防线恐怕也不是这么坚强。

第三点原因,碾庄虽没有高山大河,但也不是平原、荒地。

这个区域还是有防御工事的,黄百韬并非单纯地拿部下的血肉硬拼。很多人质疑黄百韬的用兵,往往会指出他选择在离徐州不远的碾庄停留,而不是尽力突围与徐州集团汇合,是一步蠢招。

但其实碾庄地形比较复杂,河流经过、汇聚较多,总的来说还是易守难攻的。而且为了自保,擅长防御的第13兵团司令李弥曾经指挥部下修了大量的暗堡工事。李弥离开后,黄百韬兵团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固防线,碾庄还是有一定的防御基础。客观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这也是黄百韬敢打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点原因,则是自身实力和队伍的团结性,给了黄百韬一定的底气。国民党兵团的主力部队,大多以中央军为基干,但黄百韬兵团比较特殊。

黄百韬原先是杂牌悍将出身,他的25军实力很强,已经半中央化,但归根结底还有杂牌的基因。

而其他的几支部队有粤军、有川军,所以第七兵团总的来说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军兵团。

越是这种带有军阀特点的部队,在黄百韬手下反而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团结性。

尤其是64军军长刘镇湘等人,骨子里还很能战。

第七兵团进碾庄时有7万人左右,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至少强过当时国民党各兵团的平均水平。

黄百韬对自己的部队很了解,因此相信能够坚守一段时间,争取与援军汇合。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敌军横下一条心要在碾庄与华野硬扛。

其实黄兵团打得已经足够出彩,好在我军阻援部队表现太好,挡住了徐州国民党军二十余万人的猛攻,从河南赶来的黄维兵团也被中野挡了下来。

黄百韬率部坚守12天,最后也只能怨时运不济了。

0 阅读:58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