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南宋出身最卑贱、血统最不纯正的皇帝,却坐稳皇位四十年

自由仙 2024-03-04 13:02:45

南宋高宗赵构恢复了宋王朝的统治,并将都城迁至临安,使得南宋在中国南方地区延续了一个世纪以上的光辉历史。

在这段南宋时期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位令人瞩目的皇帝。他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野平民,一跃而成为了帝位的继承者。他的统治时间仅次于北宋仁宗,长达四十一年。这位令人敬仰的君主,就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

虽然宋宁宗的心底渴望着一个真正的嗣子,但岁月无情,时光流逝,他始终未能如愿。每当他看着那九个儿子的画像,心中便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痛楚。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皇帝,他白发送黑发,似乎与他所有的期待背道而驰。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一个六岁的孩子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他最后的希望。赵曮,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带着历代皇室的荣耀,也承载了宋宁宗未来的期待。当他被带进皇宫,开始了新的生活,仿佛整个宫廷都因他的到来而焕发了新的生机。

尽管如此,宋宁宗仍然在心底保留了一丝希望,希望自己能再生一个真正的儿子。他并没有立刻将赵曮正式认定为养子,而是暂时称他为卫国公,等待着时机的成熟。他相信,或许自己还有能力再生一个儿子。

赵曮的崩逝使得宋宁宗再次深陷痛苦之中。他的心头仿佛被一层阴影笼罩,终究无法摆脱对儿子的失落与悲伤。随着赵曮离世,宋宁宗不禁感叹自己的命运。他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命运,他是否能够接受呢?

尽管心中痛苦不堪,但宋宁宗仍然是一位明君。他知道,国家的稳定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情而受到影响。当朝臣们频频上书要求立储时,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尽管内心还未能完全释怀。下旨封赵曮为荣王,立为皇子,成为了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在此后的岁月里,宋宁宗或许试图用赵曮来填补心中的空虚,但命运却对他开了残酷的玩笑。赵曮的夭折让他再次深陷绝望之中。他或许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是否真的是被困在一个无法拥有嗣子的局限之中。

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宋宁宗知道,他不能停留在悲伤之中。他必须继续前行,为国家的未来寻找出路。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他再次降旨,让更多的皇室子弟进入宫中学堂学习。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他选定了沂王的世子赵贵,立为皇子,并赐名赵竑,任命他为济国公。

赵竑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子,他的婚姻与地位的巩固让他更加坚实地站稳了皇室的地位。他并不知道,把持朝政的权臣史弥远早已将他视为眼中钉,派遣美貌伶人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这名善弹琵琶的美貌伶人成了赵竑日常生活中的陪伴,他们共同欣赏音乐,交流心情,甚至将她视为自己的知己。赵竑并不知道,这个美人其实是史弥远派来的间谍,专门负责探听他的动向。

赵竑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缺乏政治权谋的眼光和城府深度。他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史弥远设置的陷阱之中。他对这个美人信任有加,毫不避讳地向她倾诉心声,甚至在醉酒后公开表示,若有朝一日他登上皇位,必将史弥远赶尽杀绝,以清理朝纲。

史弥远心怀叵测,对赵竑的存在充满了敌意和嫉妒。他深知如果不将赵竑除去,自己的地位和生命都将受到威胁。作为一位精于阴谋的权臣,他迅速着手部署了消灭赵竑的计划。

他知道要除掉赵竑,首先必须在皇帝和皇后心中树立负面形象。于是,史弥远狡猾地向宋宁宗和杨皇后诽谤赵竑的种种罪行,不断夸大其过错,企图将他推向灭亡的深渊。宋宁宗虽然素来听从史弥远的话,但对于自己的儿子却始终抱有一份期待,然而史弥远的诡计却令他心生疑忌,开始对赵竑心生嫌弃。

而赵竑对这一切却一无所知,依然心怀大志,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权臣阴谋的牺牲品。他在宫中过着平静的生活,对于史弥远的阴谋毫不知情。

史弥远心中早已有了改立皇储的打算,但却不敢直接否定宋宁宗对赵竑的立储决定。于是,他打算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他提议为沂王选立一位继承人,以解决沂王无嗣的问题。宋宁宗虽然对此表示同意,却将任务交给了史弥远去寻找合适的人选。

史弥远得知宋太祖的后裔大多已迁居到浙西地区后,立即派遣心腹余天赐前去寻访。

余天赐来到浙西,正值天降大雨,他只好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寻求避雨。这户人家是当地的一个里长,听说余天赐是来自朝廷,要找姓赵的孩子,便热情地将自己的两个外甥叫了出来。这两个孩子都姓赵,据说是宗室的后代。

余天赐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他仔细询问了这两个孩子及其母亲的家世渊源,确认了他们的身份后,立即回京向史弥远禀报了这一发现。史弥远得知后,决定亲自见见这两位宗室后裔。

余天赐将赵与莒及其弟带至史弥远府上。史弥远一见到赵与莒,便被他们的气质所吸引。他们俩年方十七,举止从容大方,言谈间透露着一种自信与优雅。在细细询问之下,史弥远得知他们的祖上历代显赫,但由于祖父辈已是微官,且早逝,他们并未有过多的政治牵连。

史弥远对这样的情况并不在意,反而更加欣赏这两位宗室后裔。他觉得赵与莒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不仅有着显赫的家世,而且还展现出了良好的教养和行为。因此,史弥远决定让他们留在府中学习。

史弥远在宋宁宗面前对赵与莒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声称他们堪称沂王的继承人。宋宁宗向来信任史弥远,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两位宗室后裔。

当宋宁宗见到赵与莒时,确实被他们的气质和举止所吸引。他感叹史弥远的眼光不错,认可了他的建议,将赵与莒立为沂王继承人,并改名为赵贵诚,赐予官职秉义郎。

史弥远的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赵贵诚成为了沂王的继承人。为了继续控制他,史弥远派遣亲信郑清之前去教导赵贵诚学问。赵贵诚虽然年轻,却不是没有头脑的人,他能够理解史弥远的意图,知道史弥远是想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他清楚史弥远的权谋,但赵贵诚也知道,这或许是他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弥远越来越感到焦虑。他得知赵竑在宫中不断地吐槽他的情报,而宋宁宗的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让他的心情更加紧张。史弥远深知自己不能让赵竑登上龙椅,否则他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

终于,在1224年,宋宁宗病重,躺在病榻上无法言语。史弥远早已安排好了一切,让郑清之准备好赵贵诚登基的事宜。而赵竑却被挡在宫外,一无所知内幕。

史弥远利用皇帝的名义,连续拟定和篡改了二十几封诏书,等待着宋宁宗的最后一口气。终于,在宋宁宗崩逝的时刻,史弥远立即宣布了他确定的新君人选。

当众臣和赵竑、赵贵诚听读宋宁宗的遗诏时,史弥远拿着遗诏先宣布立赵贵诚为皇子,以赵昀为名,进封他为成国公。这一举动让赵昀和赵竑平起平坐,成为了皇位候选继承人。接着,史弥远拿出第三道诏书,宣布成国公赵昀继位为新君,而赵竑则被封为济国郡王。

赵竑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愤怒。多年来,他一直将皇位视为自己的目标,殚精竭虑地为之努力,却在最关键的时刻被一个乡下来的小子夺走了。他抢过诏书,查看日期,发现前两封诏书是在皇帝去世前四天发布的,这意味着让赵昀继位的确是宋宁宗的意愿。

赵竑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挫败。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机会从手中溜走。他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向新帝跪拜,但最终还是被强行按在地上行了礼。

面对如此突然的变故,赵竑和朝中的文武大臣们都感到困惑和不解。在史弥远的控制下,他们无法有所作为。史弥远现在掌握着朝政的大权,他的话语就是命令,任何人敢反对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而坐上龙椅的赵昀也是充满了不安。二十岁的他还年轻,面对朝野的期待和压力,他心中充满了疑虑和担忧。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重任,是否能够稳坐这个皇位。

赵昀登基后,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史弥远手中的一颗棋子,缺乏真正的权力和实权。他深知史弥远一旦决定将他拉下皇位,那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赵昀感到自己就像当年的秦始皇被吕不韦操纵的局面,一开始被利用,后来又被安排上了皇位,然后继续受制于人。为了保全自己,赵昀只能选择低头听命于史弥远,放权给他,对国家事务不加干涉,只顾自己的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弥远去世,赵昀终于得以亲政。朝野对他的血统和继位依然存有质疑。除此之外,赵昀敏锐地意识到史弥远的死将引发对他势力的清算。因此,他在接到史弥远的讣告后立即采取行动,将史弥远封为卫国公,为其举办了风光的大葬,同时下令严禁议论此事。

赵昀深知史弥远的罪恶之处,他对史弥远的厌恶和愤怒是十分清晰的。史弥远在外表上是个投降派,对内却是一个暴虐的暴君,他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他的亲信,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史弥远刚去世的这个关键时刻,赵昀知道不能立即对他进行清算。因为一旦他出手处理史弥远,那就等于是在否定自己的皇位合法性,毕竟是史弥远一手扶持了他上位。

因此,赵昀决定将此问题暂时搁置,不再讨论。眼下,他最重要的任务是确立自己的威望和权威。

在洗刷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后,赵昀确立了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但在试图收复汴梁时却被蒙古人算计,不得不匆忙收兵回朝。此后,他开始了二十年的励精图治,清除了朝内的史弥远余孽,并任用了一批贤人,使朝廷焕然一新。

赵昀提拔起来的这批官员大多数是理学一派的读书人,他们重视修身养性和道德操守,但对于治国理政却缺乏实际经验和方法。他们虽然是道德标杆,但在实际施政中却显得力不从心,只会空谈德治,缺乏具体的治国方略。

尽管赵昀执政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对蒙古人在长江北岸的威慑力度也很大,但他最终也无法改变国家的颓势。在他执政的最后十年里,他沉溺于酒色之中,行为荒诞,被臣下多次指责,却依然不改。

赵昀,即宋理宗,执政四十一年,在南宋历史上是一位地位最低但也相对有所成就的皇帝。尽管如此,南宋已经深陷困境,导致他的政治改革大多只是形式上的变革,甚至有时反而加剧了对民众的压迫。而他晚年的放纵更为后人所诟病,留下了不良的历史印记。

不可否认的是,宋理宗曾雪耻了靖康之难,这在南宋历史上也算是一件功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03

自由仙

简介:揭秘历史真相,品读社会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