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诸葛亮的走红,有一半是李白、杜甫的功劳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4-24 00:35:23

原创 南瓜视业

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时候成名的?你以为是《三国演义》成书后吗?

并不是,他在各个时代都是超级大偶像,粉丝多多。

同时代司马懿夸他“真乃天下奇才”,孙权当着诸葛亮侄儿诸葛恪的面赞其为当时的伊尹、周公;

“书圣”王羲之临仿诸葛亮书法,又借诸葛亮辅佐刘阿斗之事暗示琅琊王司马昱;

就连早年很不待见诸葛亮的苏轼,在经历了贬谪发配后,完全颠覆了自己对诸葛亮的评价,直接加入诸葛亮粉丝团,说他智谋过人、高风亮节,“卧龙”称号实至名归。

后来,甚至连朱元璋、朱棣、努尔哈赤、康熙、乾隆等一众盛世帝王也为其打call,说诸葛亮是“文武兼资”的忠臣榜样。

大唐双子星李杜评过诸葛亮吗?当然。不仅崇拜,还借其“自我炒作”,帮他运营社群、趁机涨粉。

杜甫给每个“诸葛粉丝”送顶“英雄”帽子

在诸葛亮的高级粉丝中,最有名的是杜甫。

杜老师可以说是诸葛亮在唐朝的知己,他也借此给自己涨了波粉。

挖掘偶像闪光点并放大之,有理论高度;立人设,有形象描述;点赞不失客观、维护而不太主观、提高粉丝地位...这些应援营销方法,我们的杜老师轻车熟路。

比如《八阵图》,别看这首短诗不过四句二十字,在杜诗中不算好,但信息量极大,我们现在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了解,都跳不出杜老师这四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诸葛亮创“三分论”,是专利所有者。

但其实,东汉末年,英雄辈出,理论家屡见不鲜,各种理论五花八门,诸葛亮的“三分论”最多只能算是一流理论,不至于到站在高峰独孤求败的地步。但,杜老师用一个“盖”字,告诉后人:诸葛前辈就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最优秀的理论家,其他人就不要争了,都靠边站吧。

图/唐国强出演94版《三国演义》,被网友评为最经典诸葛亮

点赞了“三分论”后,杜老师又神化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他说,诸葛前辈除了有理论水平,还是程序工程师,他原创设计的八阵图,后人一直没法升级。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他在长江岸边设计的这套程序,不管江水如何起落,时代怎样变迁,它都稳如泰山般地摆在那里,千百年来无人破得。《三国演义》里所说的陆逊陷入江边八卦阵,无法脱身而出的故事,就是来源于此。

此外,诸葛亮还有无人能及的外交水平和国际战略眼光,蜀国之所以最后不能一统三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是因为违背了他“联吴抗曹”的外交策略,“遗恨失吞吴”。谁不听诸葛前辈的话,谁就得吃败仗。

你看,夸人不在话多,而在于抓住要点,夸到点子上。同时,还要带情感,光是干巴巴的理论阐述,传播不了多远,受众需要的产品是带感情的。杜老师又给出了优秀示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很有技巧,可以说设了个“局”。

这个局就在于“英雄”二字。只要是为诸葛亮流泪的,都是“英雄”。

这种提高身份的推广手段,谁不乐意啊?

图/王洛勇在《虎啸龙吟》中演绎“天下奇才”诸葛亮

当然,点赞偶像还要讲究形象化,要生动,话往夸张的地步讲不要紧,只要艺术手法上立得住,牛皮吹得再大,粉丝们在感情上也能接受。比如杜老师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简直是夸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大名垂宇宙”,什么是宇宙?时空的统一体。本来杜老师的意思是夸他古往今来,整个天下都大名鼎鼎,但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宇宙空间的扩大,这个点赞更显得宏大而有气魄,将诸葛亮夸到了银河战舰的地步。

再如“万古云霄一羽毛”,这个点赞很形象。“羽毛”是指飞鸟,千万别以为是天空中飘着一片羽毛。试想一下,九霄云外,众鸟不见,只有一只雄鹰高高地翱翔,骄傲地超乎天地之上,诸葛亮那种独孤求败的人设,立住了。

但北伐确实没有成功,杜老师也不回避这个事实,他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于是说“三分割据纡筹策”,“运移汉祚终难复”,客观的历史形势不是一个人的才能所能扭转的。

“炒作”大师李白从顶流走向拘留

李白就不一样了,“自言管葛竟谁许”,年少便自诩大唐孔明,借诸葛亮“自我炒作”。

但他却被时人嘲笑,认为他是一个说大话的狂人:“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不可轻年少。”翻译成白话就是: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图/辛柏青在《妖猫传》中出场4分钟,却提名金鸡最佳男配

那些“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的书呆子,李白是看不起的。而对于诸葛亮这样,“鸿騫凤立,不循常流;孔明披书,每观于大略”,观书就能得其大要、将古人智慧和历史经验化为自己血肉,能理论联系实际的,李白还是十分钦佩的。

诸葛亮有雄才大略,我李白也有;诸葛亮能定国安邦,我李白也行。

但诸葛亮的好运气,可以得崔州平识荐、让刘备三顾茅庐,我李白是羡慕嫉妒恨啊。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如果没有崔州平这样的伯乐对他推荐,刘备就不可能起用他;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如果没有刘备这样的明主对他的信任和器重,诸葛亮也许只是一条永远飞不来的“卧龙”。

他发出天问:“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为什么就无人赏识我李白,我愁的头发都白了。

李白急于仕进,迫切得连暂时的隐居养名的过程都等不及,“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

这琅琊人指的就是诸葛亮。他家原来在山东诸城,后来搬到了山东临沂。而且诸葛亮原来姓葛,他们家往上溯的的有一个老祖先叫葛婴,是陈胜的大将,后来被冤杀。葛家搬到临沂之后,为了跟当地姓葛的有一个区别,就改名或者被改名叫“诸葛”,就是诸城来的葛家人。

李白当然不非议诸葛亮的躬耕,而是嫌躬耕太费时间,自己又无人枉顾,不能及早地建功立业。既然自己没遇上刘备这样的明主、没有施展才能的好机会,又何必去学诸葛亮躬耕呢?不过,这也只是一句愤慨的气话。

东方卫视,赞25

命运跟李白开了个大玩笑,永王李璘也三顾庐山请李白出山。这不就是李白梦寐以求的场景吗?

因此当永王对李白说:来吧,跟我一起创业。李白欣然答应。

刚当上永王参谋兼宣传部部长的李白,马上不遗余力地为永王宣传: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永王东巡歌》)当然,结局我们都知道,与诸葛亮截然相反。

0 阅读:22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