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军职将领评级,比其他野战军同级有所不同?他在东野显得特殊

从阳化石 2024-05-16 11:32:43

1952年,全军将领进行评军级,军级高低主要参考解放前担任职务,以及历来的战绩等。

四大野战军出身的将领中,东野将领反而显得与其他野战军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同级评级不同。

一般情况下,在新中国成立前担任正军职务,一般会评为正军级,如一野2军军长郭鹏,3军军长黄新廷,4军军长张达志;二野11军军长曾绍山,13军军长周希汉、14军军长李成芳、15军军长秦基伟、18军军长张国华;三野21军军长滕海清,22军军长孙继先,26军军长张仁初,31军军长周志坚,华北军区60军长张祖谅,61军军长韦杰,62军军长刘忠,66军军长萧新槐等等。

如果资格老,战绩高的也有评为准兵团级,如6军军长罗元发;27军军长聂凤智;64军军长曾思玉;63军军长郑维山等。

可四野的将领有些与众不同,38军军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41军军长吴克华,42军军长万毅,43军军长李作鹏,44军军长方强,46军军长詹才芳,47军军长曹里怀都是准兵团级。

按说一般副军职,会被评为副军级更多一些,可在四野担任副军职,被评为正军级的太多了。如:41军副军长温玉成,胡奇才,42军副军长吴瑞林,43军副军长杨国夫,45军副军长张天云,46军副军长杨梅生,47军副军长晏福生。还有一些副政委欧阳文、孔石泉、刘西元、李雪山、谭甫仁等等。

四野在评级上似乎比一野、二野、三野同职将领中,要高一级。

这跟个人资历有关,与部队建制有关,更与战绩有关。

说起四野的建制,也是区别于其他野战军部队的。一般一个军下辖三个师,3万人左右。而四野下辖4个师,兵力在六万左右,而且每个师多达一万多人。

其实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前,部队也是三个师,但还成立12个独立师,如果按照三个师编为一个纵队,又可以新增4个军的番号,这样从军的数量来说,远远高于其他部队,或许照顾其他部队,也或许更好管理部队,将12个独立师,编入12个纵队中,每个纵队4个师。

这样一来,四野一个军几乎与一野、二野、华北军区等野战军2个军的兵力了。这或许是副军职能被评为正军级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们以上说得都是多数情况下,并非绝对的。

四野也有早早担任纵队司令、军长,最后被评为正军级少将的,他就是钟伟。

钟伟是12个纵队司令,也是12个军长中最为特殊的一位。

1948年3月,12纵成立后,他从师长直接提拔为纵队司令,原因就是能打,指挥第5师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头等主力,能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灵活指挥,这也是他被直接提拔为纵队司令的原因之一。

当时12个纵队司令分别是,1纵李天佑,2纵刘震,3纵韩先楚,4纵吴克华,5纵万毅,6纵黄永胜,7纵邓华,8纵段苏权,9纵詹才芳,10纵梁兴初,11纵贺晋年,12纵钟伟。

他们12位中,后来评级只有他是正军级,其他11位分别是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别看段苏权也是少将,可人家也是准兵团级,如果不是因曾离队3年,或许也是中将级。

1949年全军改编后,有些将领提拔为副兵团职或正职后,一些军领导班子调整。

38军军长为梁兴初,39军军长刘震兼任,40军军长韩先楚兼任,41军军长吴克华,42军军长万毅,43军军长洪学智兼任,44军军长方强,45军军长陈伯钧兼任,46军军长詹才芳,47军军长曹里怀,48军贺晋年兼任,49军军长钟伟。

这12位军长中,除钟伟职务,其他人都是副兵团级或准兵团级。

至于他作为四野能打的将领,被称为“中国的巴顿”,评级、授衔比其他人不一样,区别在哪呢?

2 阅读:452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