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刘少奇儿子给邓小平写信,要求参加高考,邓公批示:同意

历史龙元阁 2023-04-22 00:45:39
前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参加。

为不留遗憾,参加高考,刘源决定给邓小平写信:

“如果不参加高考,我心有不甘。

如果分数不够,我没有怨言。”

北京,邓公看完来信后,决定让刘源参加高考,证明自己。

刘源为什么不能参加高考?邓公为什么同意他参加?

想了解这个故事,还请您往下看。

参加高考,一波三折

刘源,1951年生,开国功勋刘少奇的小儿子。

小时候,刘源就继承父亲各种品质,喜欢读书,刻苦学习,成为同龄人的榜样。

刘源非常渴望当兵,从小就参加军旅,曾在比武中荣获“特等射手”称号,可谓虎父无犬子。

如果不出意外,刘源会一边读书,一边参军,成为一名军校生。

但人生,往往充满意外。

1967年,一场变故改变刘源的人生。这一年,他被学校退学,去山西参加下乡,从一名农民做起。

后来,周总理亲自出面,将他调回北京,安排在一家起重机厂工作。

如果没有意外,刘源会当一辈子工人,安安稳稳,简简单单。

但生活,最不缺少意外。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收到消息后,刘源报名参加,准备为梦想做最后一次冲锋。

可就在报名时,报名处因为两个问题把他拒绝。

第一:年龄。

刘源当时已经26岁,超过报考年龄。

刘源多次给报名处反映,自己因为下队十年,才导致年龄超标,按道理可以参加高考。

当时高考刚恢复,报名处不知道怎么处理年龄问题。让刘源参加,违反规定;不让他参加,有点不近人情。

第二:历史。

刘源是刘少奇儿子,报名处虽然没明说,但是大家心知肚明,没人敢让刘少奇的儿子参加高考。

刘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只能拿起笔给邓公写信,反映问题。

信中,他这样说道:

“邓叔叔,我是刘源。

现在,我想参加高考,报名处却以年龄超标拒绝,我实在难受。

如果不能参加高考,我心有不甘。

如果分数不够,我不会有一句抱怨。”

北京,办公室,邓公读完来信后,点起一根香烟。

邓公是看着刘源长大的,知道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原因,恐怕早已参军入伍,成才报国。

面对刘源的请求,邓公会怎么做?

同意要求,三个原因

深思熟虑后,邓公同意刘源的请求,准许他参加高考。

邓公会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人心。

因为下乡运动,许多考生在报名时超过年龄。大龄考生可不只有刘源一个,而是成千上万。

不让他们参加,会丢掉人心,不利于高考进行,因小失大。

邓公恢复高考,主要是想普及高等教育,振奋人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要是没走好,接下来只会更难。

第二:公平。

高考讲究公平公正,这些大龄考生,因历史问题导致年龄超标,不能参加高考。

现在,如果没人为他们说话,弥补逝去的青春,怎么对得起“公平”二字?

国家应该给他们个机会,重新证明自己,不留人生遗憾。

第三:个人。

邓公和刘少奇是老战友,对于他的儿子,邓公可谓尽心尽力。

在邓公心中,刘源永远是那个勤奋好学,刻苦拼搏的好孩子,终有一日,定会成为国之大器。

就这样,邓公同意刘源的请求。

北京,办公室,邓公叫来秘书:

“告诉下面,马上让刘源参加高考。这件事一定要低调处理。”

当时邓公刚恢复工作不久,做事如此小心,主要是怕有人陷害。

很快,报名处和起重机厂的领导接到指示,立马安排刘源参加高考。

这个时候,报名工作已接近尾声。要再晚几天,刘源怕是会错过这次高考。

1977年冬天,高考在北京陆续展开。刘源坐在考场内,奋笔疾书,为梦想奋斗。

下乡期间,刘源并没有放弃学习。他一直在工作之余自学理论知识,抽出时间读书看报,文化功底不但没降低,反而节节提高。

几天后,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刘源信心满满走出考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上。

1979年,刘源收到录取通知书,成功圆梦。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又发生了。

圆梦大学,成才报国

刘源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他的成绩也达到录取分数线。但北大领导,因为一些问题,拒绝刘源。

那一刻,刘源感觉自己的人生又重回黑暗之中。

这个时候,北京师范学院的老师站了出来。他们顶住层层压力,让刘源来自己学校读书。

按理说,学校老师同意了,刘源的大学梦应该没什么问题。

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些人站出来,揪着他的出身不放,不让他读大学。

关键时刻,邓公挺身而出,为刘源说话。高招办经过讨论后,决定同意刘源入学。

一波三折后,刘源终于圆梦大学。

在大学里,刘源刻苦努力,认真钻研,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4年后,刘源大学毕业。他拒绝出国深造的诱惑,申请去基层报到。

就这样,刘源来到河南,从公社副主任做起。在这里,他隐瞒身份,勤劳工作,帮濒临倒闭的油脂厂实现盈利,取得成绩。

因为成绩出色,刘源的晋升之路非常顺利,先升任副乡长,再升任副市长。

1988年,刘源因工作认真,做事稳重,升任副省长。这一年,他只有37岁。

刘源在河南待了十年,为当地百姓谋求福利,获得一片好评。

从公社副主任到副省长,刘源只用了七年。他没有辜负邓公厚望,成为国之栋梁,闪耀光芒。

小结

1977年,刘源给邓公写信,请求参加高考。

看完信后,邓公同意他的请求,让他参加高考。

1979年,刘源收到入学通知,一波三折,终于在北京师范学院圆梦。

大学毕业后,刘源不忘初心,申请到基层工作,踏实肯干,一路晋升,在七年后成功升任副省长,为国发光。

如果邓公当年没有同意刘源的请求,国家恐怕会失去一位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邓公就是刘源的伯乐。

3 阅读:1681

历史龙元阁

简介:历史龙元阁,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