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同为纵队司令,资历不同,领导关系是上下级,执行战略任务

从阳化石 2024-05-17 03:22:14

1947年8月,为战略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军区组建5个纵队,分别是8纵、9纵、10纵、11纵、12纵。

这些部队都是地方部队升格而来,如8纵是太岳军区部队,9纵是太行军区部队,10纵是冀南军区部队,11纵是冀鲁豫军区部队,12纵是原新四军5师部队。

上级对这五支部队进行任务分配,8纵留在晋冀鲁豫军区,9纵与陈赓领导4纵、38军组成一个集团,执行战略任务;10纵、11纵、12纵部队南下增援刘邓大军。

不难看出,五个新纵队除9纵外,其他都是受到刘邓首长或者晋冀鲁豫军区直接指挥,上下级关系明确。而9纵与4纵属于平行关系,一个纵队首长领导另一个纵队首长。对于同级领导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因为从职务来说大家都是纵队首长,凭什么你要领导我,在意见相左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分歧、矛盾。因此,同级之间的团结尤为重要。

在9纵司令秦基伟回忆录写道,4纵、9纵、38军组成一个作战集团,对外称“陈谢集团”,并成立前敌委员会,由前前敌委员会来下达军政指令,指挥作战展开各项工作。

这样的组成或许就是兵团的前身,但又区别于兵团。毕竟陈赓与秦基伟都是纵队司令,从职务上来说无法形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且也容易造成不团结现象。成立一个前委,由这个机构给三支部队下达命令,也就没有平级指挥的现象。

尽管前委书记是陈赓,从资历上、能力上来说都是合适的,而且秦基伟在这几方面表示对他很尊重。

我们知道陈赓是老资格,1922年就入党,在大革命时期就成为黄埔军校风云人物;大革命失败后,在周总理领导下负责特科工作,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担任团长、师长。那时候四方面军还没成立,鄂豫皖苏区是红4军,下辖3个师,他是其中12师长。1932年9月,被任命四方面军参谋长,但在作战中负伤离开鄂豫皖苏区。

抗战时期,他指挥386旅开辟太岳根据地,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

秦基伟在1930年参军入党,他是红四方面军出身。不过,没有与陈赓有过交集,在陈赓担任作战部队师长时,他担任红4军军部手枪营排长。

抗战时期,虽然都在129师任职,秦基伟一开始在非主力部队,后编入冀南军区下辖的部队任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相当于旅长职务)。俩人从战功、职务依然不同。

抗战结束后,李达不再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接替。从级别来说,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四个司令员,与1纵、2纵、3纵、4纵、6纵司令是同级,只不过分工不同,一个在前线机动作战,一个在后方支援。

此时的部队处于扁平化结构,军区或者野战军首长直接指挥纵队,无论资历深浅,大家级别一样。但因为实行新战略任务,又成立一个临时指挥机构,这让9纵在实际作战中看似“矮”了一截。秦基伟在这方面表示,他深知陈赓个人能力的出众,虽都是纵队级首长,愿意接受指挥,没有别的想法,其他干部也在这个问题上很明确。

除军事主官之外,还有部队战斗力,4纵是386旅发展起来的,很能打。不仅在抗战时期,自上党战役结束后,这支部队就与太岳军区部队独立作战,与阎锡山部、胡宗南部展开较量,像闻夏战役,临浮战役、晋西南战役等痛歼敌人数万,被军委全局通报嘉奖。

相比之下9纵都是的地方部队,而且是太行军区走出去的第三支部队,3纵、6纵组建,已经把能打仗的部队给抽调去了,因此这支部队战斗力不强,缺乏战斗经历。部队需要锻炼才能成长,在与4纵、38军配合中,由配合作战到独立作战。

虽然秦基伟曾并表示很愿意在前委和陈赓领导下,但1948年,陈谢集团完成战略任务,与刘邓大军会师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为中原野战军后,着重说了一下9纵改属中原野战军首长直接指挥。

尽管如此,实际上在淮海战役时,9纵依然配属4纵,在陈赓指挥下作为一个突击集团使用。1949年,全军改编成立兵团后,9纵为15军,4纵拆分后组建13军、14军成立4兵团,陈赓担任司令员,野司与军之间增加一层领导机构,虽然在刘邓指挥下,但已经不是像之前野令直接给纵队下令了,而是由兵团下令。

2 阅读:700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